大明风华火了,朱瞻基上热搜,可他挖的坑在土木堡埋了50万明军

编者按:电视剧《大明风华》火了,在前几集中,还是皇孙的朱瞻基表现的睿智而又老道,顶着好圣孙的名号登场,在野心勃勃的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面前表现得游刃有余。历史上,朱瞻基通过挫败朱高煦的反叛稳固了皇位,但他却在对北方防线的布置中挖了一个大坑,在土木堡之战时明军也因此全军尽没。

明朝边境的战略转变与宣府布局

在明太宗朱棣逝世以后,屯驻与帝国边境的明朝边军因为战斗力的下降,渐渐失去了主动的态势,在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明朝逐步开始在北方建设边境防御体系。但在明初,对于山后卫所(即大宁、开平等)的内迁并非永久性的放弃,而是寻机想要再拿回来。

这种战略并非永乐年以后才有的,早在洪武初年常遇春攻陷上都开平、全宁等地以后就选择了战略性放弃,之后数年山后诸地在北元和明朝之间相互易手。最后,李文忠占据开平以后改置开平府,并内迁燕山以南。直到洪武二十年,明军为了击败占据东北的纳哈出,才开始在此地设卫。洪武二十九年,明朝在上都旧地设置开平卫驻军.战略性内迁后再寻机拿回是明朝的惯用手段,但在永乐年以后,随着明军不复国朝初年的虎狼之师,内迁后的诸地也就没能再拿回来。但统治者对这一点仍然是后知后觉,好圣孙朱瞻基虽然对安南舍得放弃,但对蒙古的态度始终是比较重视。于是,朱瞻基在位期间,四次巡视边境,并且大修边堡。

朱瞻基对于宣府地区的布局基础,是立足于明军有一定野战能力的情况下以宣府为中心辐射燕山以南各地,并且拱卫京师。朱瞻基在某些问题上看得还是很深远的,他觉得各个卫所互不隶属,一旦发生点什么情况必将被各个击破,于是他选择了在宣府设置都司,对于宣府镇地带的各个卫所统一调度。或许是朱瞻基高估了他死后明军的战斗力和低估了蒙古人的实力,朱瞻基布置都司以及广建军堡的前提立足于明军之间有野战相互支援的能力,以宣府镇城为主大加修建,在防御的同时可以兼顾日后的进攻。所以他对各卫所、军堡之间的联系并不重视。

在当时,整个宣府镇的纵深地区各个军事据点之间少有墩台等连接各处,给日后蒙古人的长驱建立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正统以前蒙古人对于边境也是以袭扰为主,比较有压力的也是在辽东地区,相反宣府一带容易为人所忽视。朱瞻基自然是对自己对于宣府的布置十分满意,当朱瞻基巡视到这里时,还很满意的认为:“时宣府为朝廷北门,阳武侯薛禄、都督谭广相继守之,为各边最……”

卫所制度初崩溃:战兵屯田带来的战力下降朱瞻基对于宣府布局在他逝世后的全面失败,归根结底是在宣德时明军的战斗力就开始不行了,他的布置自然也没能有多大的效果。明军战斗力急剧下降是发生在朱瞻基在位的宣德年间,也是在这时,明朝赖以为根基的卫所制度开始有崩坏的趋势。

明朝初年,实际上的兵马并没有账面上兵马那么多,卫所制度以都司—卫—所为基础,卫所军分为屯军和守军,屯军专事农业生产,守军操练御敌。一般这种比例在内地和边境不一。内地多是十分之一二操练,十分之八九屯田;边地则是十分之三四操练,十分之六七屯田。其中比例在各地不相同,所以在明朝账面上的兵马并不代表真正的战兵,战兵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打上很大的折扣。

明朝的卫所制度作为以屯田为主的,在洪武年间推广全国的初衷是减轻国家对于军饷支出的负担的同时保持庞大的军队。但这样的政策,在宣德年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宣德年间,侵占军屯的现象在大明国境以内愈演愈烈,无论是在边境或是内地,由于军官、豪强、勋贵的不断侵占,屯军无力供给纷纷选择逃亡,屯田情况跳崖式下降。而在边境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而负责操练的军士由于无须负责供给逃亡较少,这也导致了原本应有的战屯比例彻底崩溃,屯兵少而战兵多,无奈战兵操练之余还要参与种地的工作,无法专心操练,明军的战斗力自然而然也就下来了。

战屯比例的失衡带来了军士的逃亡。刘定之的《否泰录》中,记载了土木堡参战的兵马足有五十万,其实这不过是账面上的数字,除去上文提及的屯兵以外,宣德年间时京营的兵马就开始出现了缺额。在正统十年(1445)中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的叶盛在后来写的《水东日记》中提到了土木堡前夕五军都督府并锦衣卫的缺员接近一半。虽然在京营,虽然部分京军需要前往边地卫戍,但不可否认逃亡也是京营人数严重缺额的原因。此时明军的三大营,不仅战斗力不行,连人数也失去了优势。

土木堡大败:宣府防御不力与衰落明军明廷与也先决裂以后,也先在边境不断击败明军。年轻的皇帝朱祁镇仓促率京中战力不强,人数也不多的军队出关迎击。当亲征军进入大同以后,听闻瓦剌大军尽数退回塞外,明军自宣府地区回师,被也先率军突袭,明军惨败,皇帝朱祁镇被俘。

描绘土木堡之战时,虽然只用短短几行字,但这场战役的大败几乎是明朝防御体系和军事体系同时失败的集中体现。当明军大军抵达大同准备撤退时,其实已经清楚的知道瓦剌大军的合围意图,走宣府地区而归而非紫荆关,是皇帝朱祁镇仍然保有利用宣府地区多山不利于骑兵野战的特点在野战中打败瓦剌军,再不济,也能全身而退。但由于宣府地区没有建设成一个有完防御体系的军镇,在瓦剌大军在宣府北路的独石、云州、永宁等地予取予求时,亲征大军不为所知。而瓦剌军则利用明朝在宣府地区信息传递的滞后,迅速切断明军亲征大军的取水地水源桑干河,也先和阿剌知院大军合拢,将亲征大军彻底击溃。

如果明军战力尚强、兵额足数,尚且有可能在大同、宣府镇镇城达到阻滞一路大军,支援明军亲征军,进而挫败瓦剌合拢围攻的目的。然而土木堡之战时的明军既不能野战力敌,也不能人海战术,加上宣府地区高估明军战斗力的防御体系,这场战役的失败,几乎无可避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湘桥蓬蒿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