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为什么会爆发严重的滞涨危机?

通货膨胀,不算可怕;经济衰退,也非世界末日。但滞胀,是最难缠的经济灾难。

所谓滞胀,经济停滞或衰退,企业倒闭,大量失业,以及通货膨胀持续高涨,同时并存。滞胀危机爆发,意味着市场失灵,经济政策陷入两难。

若单是经济衰退或停滞,短期内可以做需求调节,扩张财政来增加投资需求以刺激经济复苏;长期来看,市场也有自我调节及修复的功能。

若单是通货膨胀,短期内可以紧缩货币,降低货币规模,压低通货膨胀。

但如果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市场短时间内失灵,经济政策左右为难——如果扩张货币或财政刺激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则会恶化通货膨胀;如果紧缩货币及财政以打压通货膨胀,则会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失业增加。

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曾经说过:“大萧条,是经济学家还未能触及的宏观经济学的圣杯”。那么,滞胀,应该是宏观经济学的银杯。但不论大萧条还是滞胀,都是国民经济及民众的一盘“杯具”。

人类近代历史上爆发了百余次经济危机,但出现经济持续萧条的情况极少,著名的有19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1990年代的日本经济萧条。各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恶性通胀,比如一战后的德国、二战时期的中国以及如今的委内瑞拉。

而滞胀危机的历史,则比较罕见。典型的是1970年代美国持续滞胀危机。这场危机导致美国陷入长达十年左右的滞胀泥潭(比大萧条的时间还长),日本、英国及西方国家也受此困扰。当时美国集中了一批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但他们也对滞胀无能为力。尼克松、福特、卡特三任总统尝试各种经济政策,但都无功而返。

在大萧条之前,经济危机普遍源于市场失灵、供求失衡。但凯恩斯主义登台之后,经济危机尤其是这场空前的滞胀危机,被认为是人为干预所致,即长期的凯恩斯式的经济政策积累下的毒瘤,导致经济停滞及通货膨胀同时爆发。

他山之石,可以窥探反思;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滞胀危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是时候,应该高度重视物价和失业了。

二战后,美国及西方国家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增长,日德两国快速复苏。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国际汇率相对稳定,二战后20年西方国家基本上没有爆发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但是,到了1970年代初,美元这只“灰犀牛”开始迎面奔来。当时联邦财政部主管货币的副部长保罗·沃尔克,给尼克松总统递交了一份修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报告。

1971年,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元贬值压力大增,为了抢占主动权,尼克松在戴维营会议后决定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史称“第一次尼克松冲击”。这次冲击导致固定汇率、刚性兑付被打破,世界金融及货币体系大重构,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世界格局以及中美关系。

同年,联邦财政部预算官员阿瑟·拉弗,对当年国民生产综指做出了悲观预测。拉弗的言论在华盛顿及华尔街金融圈掀起了一阵风暴。不过,当时主流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拉弗的观点,看多主张普遍压倒看空。

在一次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讲台上,当时凯恩斯主义阵营的领军人物、世界最顶级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使用了“为什么大家都笑拉弗”这样嘲笑式的标题,回应了拉弗的悲观言论以及市场的浮躁情绪。

但是,当年的经济走向说明拉弗是对的。不过,此后两年发生的事情,估计远远超出了拉弗的预料。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以色列,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国际油价大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原油价格从1973年初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年底的12美元左右。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导致美国及西方国家物价大幅度上涨,从而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大幅度衰退,失业大增。从1973年开始,美国出现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局面。

1972年至1973年,鸡蛋上涨49%,物价“扯蛋”之后,鸡鸭鱼牛羊猪等飞禽走兽“齐飞”。在石油危机的推波助澜之下,肉类整体价格上涨了25%。美国民众大呼“牛肉自由、鸡蛋自由”。

1972年通胀率还维持在3.27%,1973年受石油危机影响上涨到6.16%,1974年高达9.2%。1973年,美国失业率整体维持在5%以下,到1974年底上涨了两个点,到1975年则维持在8%以上。1973年GDP增速5.64%,第二年断崖式下跌到-0.52%,第三年为-0.2%。

当时,人们喜欢采用约翰逊政府时期的CEA主席亚瑟·奥坤创立的“经济不舒适指数”,来衡量宏观经济状况。奥坤模仿气象温度和湿度表示舒适度指标的做法,将通胀率与失业率结合,整出一个“经济不舒适指数”。这个指数从最初的6涨到了滞胀初期的18。人们调侃说,这已经不是“不舒适”了,然后将其改称为“痛苦指数”。

滞胀刚发生时,美国政治家及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是短期现象。普遍的观点是,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制造了通货膨胀,打击了国内投资,导致经济短期衰退。

但是,石油危机过后,国际油价逐渐回落,但是美国通胀却愈演愈烈,失业率和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这时,美国意识到,滞胀危机并非简单的外部因素所致,而是美国经济体内长期累积的沉疴顽疾集中爆发。

货币主义创立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句话道破了天机,直指美国政府长久以来执行的凯恩斯式经济刺激政策,货币大量超发,市场活力衰退,为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埋下隐患。

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期间,古典主义跌落神坛,凯恩斯主义崛起,罗斯福凭借新政入主白宫,此后政府开始大举干预经济。二战期间,国民经济全面武装军事,西方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到达顶峰。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美国长期执行凯恩斯式政策来调节经济。

不过,出于流动性陷阱的考虑,凯恩斯并不太信任货币政策,他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向社会借钱的方式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后来,新古典综合学派创始人汉森和萨缪尔森主张相机选择,共同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他们依然更侧重财政政策。

根据美联储的分权机制,联邦政府无法完全操控美联储,每任总统最多只能任命两位联储理事,总统对美联储主席及理事有任命权但无裁撤权;总统无权干涉联储事务,美联储独立于任何政府机构及个人。

美联储与白宫财政部实际上是分开的两条线,包括总统在内,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及组织可以同时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谓的凯恩斯式政策更多寄托于政府能够掌控的财政政策。但是,如果没有货币发行量配合,财政扩张就容易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政府赤字。当时的凯恩斯主义者其实很强调财政预算平衡,对政府赤字极为担忧,这与我们今天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五六十年,联邦政府所实施的凯恩斯式经济政策,其力度还是有限的,财政预算保持比较良性,货币规模及美元外汇维持比较稳定。

但是,到了1965年,美国约翰逊总统提出雄心勃勃的“大社会”计划,并试图大力增加财政预算及税收。1965年到1969年,联邦支出总共增加55%,每年增加11%,而在此之前三年每年支出增加只有2%。约翰逊总统试图让美联储为财政部买单,但他开始并没有把握,毕竟按照联邦法律,美联储主席不会听命于他。

这一年,美联储主席马丁提高了美元利率,这与约翰逊总统的计划相悖。于是,约翰逊找到马丁,向他说明为什么美联储要按总统的吩咐去做。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马丁回去完全照做,明显压低联邦基金利率,导致通货膨胀率快速上涨。在他任期内,联邦基金利率几乎就没有跑赢不断上涨的通胀率。

从1960年到1965年,美国通胀率都维持在1.6%以下的低水平。但是从1966年开始,通胀率大幅度上升:1966年飙升到3.01%,1967年回落到2.78%,1968年又反弹到4.27%,此后两年都在5%以上。同时,货币扩张导致美元快速贬值,最终击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后来,美联储历史专家、经济学家亚兰·H.梅尔泽揭了这位自1951年就主持美联储的马丁的老底。他以自己的学术人格揭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事实”:马丁一直认为美联储是联邦政府的内部部门,是政府意愿的执行者。

“美联储必须想办法补贴预算赤字。国会和行政部门设定预算。美联储就成了国会的代理人。他(马丁)认为不大幅提高利率就没办法补贴赤字。”梅尔泽说道。

约翰逊的“大社会”和对越战争,大大拖累了政府财政预算,税收逐渐增加,边际报酬递减,经济活力下降,通货膨胀隐患重重,逐渐酝酿了1970年代的滞胀危机。

1970年代这场滞胀危机,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灾难。其成因主要是政府对经济的人为干预,表现为财政、货币的过度扩张以及经济管制。

滞胀危机爆发后,尼克松政府依然采用过去的思维,试图再用凯恩斯式政策来调节经济:货币扩张政策和人为控制物价。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尼克松总统是凯恩斯主义的拥趸。他曾经说过:“我如今在经济上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尼克松擅长政治及外交,弱于经济及货币,但他身边有一群擅长经济政策的官僚。阿瑟·伯恩斯,是尼克松总统的经济问题。他曾经担任过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经济委员会主席,是格林斯潘和弗里德曼的老师,对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从1970年开始,伯恩斯担任美联储主席。由于与尼克松的关系,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政治化的”一位美联储主席,过于听命于华盛顿的政治需要。

面对滞胀危机,尼克松总统和伯恩斯共同选择通过美元贬值来降低失业率,刺激经济增长。事实上,在1971年,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已促使美元大幅度贬值。在浮动汇率时,美元对外大幅度贬值,国内通胀隐患加剧。

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政府与中东国家签署了石油国际结算协议,指定由美元作为石油国际结算的唯一货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石油美元。但是,石油危机爆发后,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相当于美元大幅度贬值。这是美国通胀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

尼克松政府试图用货币扩张、美元贬值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降低失业率。但是,货币贬值会加剧通胀。尼克松政府采取第二种手段——管控物价。美联储负责刺激经济增长,联邦政府负责冻结物价压住通胀。这种配合看起来似乎两全其美,但结果是适得其反。

长期实施凯恩斯式政策,容易导致施政者盲目干预经济,养成“人定胜天”的思维惯性。人为干预的随意性和傲慢,逐渐取代法治的必要性和严谨。

当时,德克萨斯一个农场主将4万只鸡活活溺死在水塘,全国电视观众目瞪口呆。原因竟是当时家禽价格不够高,还无法获得补贴。1973年,顶着半边天的家庭主妇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全国抵制肉类运动。

尼克松政府花了一整年的功夫冻结食品价格,阻挠工会加薪,批判阿拉伯人贪得无厌,呼吁民众降低石油采购。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滞胀危机越陷越深。

生活物价是国民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之下,货币潮水冲击楼市、股市带来资产泡沫,冲击消费市场则引发市场价格整体扭曲,货币大幅度贬值,经济全面泡沫化。

大众就业是国民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经济衰退,造成企业收缩,投资减少,由于工资黏性,企业倾向于直接选择裁员而非降低工资,如此可能导致失业骤升。

货币之下暗流涌动、内热聚集,石油、水果、粮食或某一大宗商品物价大涨,则容易点燃物价之火,全面引爆通胀,深度打击经济。

滞胀,内热淤积,恶毒难消,中医、西医都不太好使,防患大于根治。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