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英国为什么要背着戴高乐,发动登陆非洲战役?

大多数人都知道戴高乐作为法国投降后不屈的象征,在异国他乡坚持抗战,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很少有人知道,所谓的西方社会却一度无视他的存在,甚至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尽管如此,不妥协的戴高乐依旧招兵买马,自由法国运动初见规模。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尽管戴高乐得到了斯大林的承认和支持,但并没有完全改变美、英等国对“自由法国”的轻视。他明白,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让全体法国人认同自由法国运动,没有国内抵抗运动的支持,很难跻身于大国行列。

散乱的法国地下组织,需要有人出来统一领导。

法国投降后,不愿做“亡国奴”的地下抵抗组织应运而生。在城市、山村都有他们战斗的“痕迹”,他们不愿见到德国与维希政府“狼狈为奸”,更不愿看到国破家亡。于是,自发地形成一个个地下抵抗组织、游击队,但散而乱,不成规模。

首先,在德国控制的法国北方,抵抗组织更具战斗性。游击队要时刻面对德国秘密警察的围堵,再加上“法奸”盛行,该地区的地下活动显得更加严峻和残酷。常常是一名德军士兵死亡,德国作为报复,就会有10名法国人为之送命。

然而,随时都有可能“冒出来”的游击队,为了“建功立业”,都会将德国士兵作为攻击目标,致使法国民众成为“替罪羊”,反而让德占区的人们,十分反感“游击队”没有章法的乱来,甚至不支持他们的行动。

其次,抵抗组织在贝当政府控制的南方,相对好些,涌现出许多“战斗”、“阵线”、“解放”等组织。组织成员有工人、农民、教授等等,他们彼此之间并不相互联系,对敌作战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这些组织的“生命力”不强。

更加显著的特点是,尽管这些组织都仇恨德国人和“法奸”, 但其内部非常的复杂和混乱。在德军和维希政府的打压下,有的转移大山,转入地下,继而解散、消失。等过一段时间,又一批抵抗组织或游击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实都归咎于没有统一的领导。戴高乐也清楚自己在异国他乡“打拼”一年,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军队的抵抗政府,但国内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他认为,统一领导国内的抵抗运动,是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最有效的方法。

戴高乐统一全国抵抗力量,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实,戴高乐只身前往伦敦建立自由法国运动时,并没有完全重视国内的抵抗运动,从某种角度讲,他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国内取得联系。现如今,自由法国运动在海外初具规模,也就有了条件和精力,来整合全国的抵抗力量,而且更具优势。

一是,地理上的隔绝,反而更有说服力。国内抵抗组织之间的矛盾很多,各有各行动方针和组织原则,彼此不服。而远在海外的戴高乐与他们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又是英国、苏联承认的一级政府,他们更愿意听从自由法国的领导。

二是,可以为他们提供武器和经费。国内的斗争之所以艰苦,除了对手的残酷镇压外,缺少武器和经费是困惑抵抗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戴高乐可以依托英、美两国来支持国内的抵抗斗争。也就是说,跟着戴高乐,能获得盟军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戴高乐可以提供专业化、统一化的斗争模式。国内的抵抗斗争基本是单打独斗的模式,没有太多的对敌斗争经验,而戴高乐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在电台、爆破、破坏等方面,可以帮助培训或选派人员潜回国内。

这些优势,让“自由法国”在国内迅速成为各地下组织和游击队,趋之若鹜的对象。在他们看来,能和戴高乐联系上,不仅能获得空投的装备和经费,扩大组织规模,而且作为“名正言顺”的一级组织,可以在其他组织面前,更有优越感。

通过积极运作,国内的地下组织和游击队,纷纷主动与戴高乐取得联系。在“自由法国”成立两周年时,法国境内的地下抵抗力量得到了统一指挥。更让他高兴的是,“戴高乐”成为法国人熟知的名字和崇拜的英雄,也更坚定他必胜的信心。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美、英两国对戴高乐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1942年7月,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军队已达到7万人,国内的斗争形势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各条战线上进行着不屈的斗争,法国人做出了重大牺牲。为此,戴高乐决定将“自由法国”改为“战斗法国”,以纪念这场难忘的战争。

随之而来的美国和英国示好,让戴高乐颇感意外。美国宣称将会给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提供军事帮助,英国发表声明将扩大英、法两国的合作范围,甚至在法国国庆节这一天,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参加了阅兵式,并宣称:“法兰西从未离开过战场”。

其实,这突如其来的“友好”是有目的的。原来,应苏联的强烈要求,盟军准备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换句话说,就是准备在法国登陆,这需要法国内部的支持,比如情报收集、配合作战等等,而戴高乐的地下抵抗组织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戴高乐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既可以借用盟军优势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实力,又能将“战斗法国”与大国平起平坐,这是扩大影响力的最佳途径。然而,让他愤怒的是,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居然对他保密。

就在他憧憬解放法国的时候,丘吉尔为了利益,放弃欧洲登陆,推迟解放法国,转而进攻北非,尤其是这次行动不让法国人参加。要知道,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针对的是法属殖民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这其中有法国的利益。

作为法国人的戴高乐和他的战斗法国军队,被“晾”在了一边,这分明是拿人耍着玩。他感到被愚弄,并忍受着莫大的屈辱,再一次看清了英、美两国“善意”背后的虚伪。他为此与丘吉尔进行了一次激烈地争吵,也于事无补。

英、美两国领导人背着戴高乐这么干,无非是对维希政府抱以幻想,希望在北非战斗中,既可以顺利登陆,又可以趁机夺取法国在非洲的利益。有戴高乐在,他们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实力不行,永远是大国手中的棋子,任人摆弄。

今天,是我国第二艘航母“山东”号正式列装部队。这个振奋的消息,不仅预示着中国实力的逐渐强大,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同时,也警示人们,一个国家既要有经济实力,更要有军事实力,否则只会任人宰割,毫无尊严可言。

不管怎么说,戴高乐整合并统一法国抵抗组织,还是具有前瞻性的。事实也证明,他这么做是对的。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