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增速下滑,房价为什么又涨了?

2019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深圳演绎了一曲曲“冰与火之歌”:

前有国家战略部署及经济学家张五常“地球经济中心”之冀望,后有经济突然“失速”之不适及“产业空心化”之质疑;前有在中美贸易战中独挑大梁的粤海街道办,后有深陷舆论漩涡、成为众矢之的的华为。

图:2010年-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GDP(红线)与全国GDP增速(蓝线),来源:智本社

近距离观察,深圳经济却有“冰火两重天”之景象:

一方面是经济增速下滑势头过快,另一方面是房价上涨独领风骚;

一方面是国有投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私人投资大幅度下降;

一方面是龙华区经济陷入低增长,租金上涨,工厂外迁,另一方面是南山继续保持高增长,湾区板块火热;

一方面是豪宅与新盘惹千人摇号抢购,销售现场火爆,价格动辄十万一平,另一方面是写字楼空置率持续上升,企业倒闭、停业、退租之势头未减。

深圳,到底怎么了?

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曾经在其著名的《商业性质概论》中指出:“土地拥有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市场价格。”

其实,惜土如金的深圳,可从其土地政策及房地产市场中大致可预测或感知这座城市的未来。本文以房地产视角透视深圳经济的问题及前途。

深圳过去

住房,还是制造业?

一切还得从房价说起。

2015年开始,深圳引领了新一轮全国房价普涨。2015年深圳楼市均价从前一年的2.39万上升到3.34万;2016年继续上涨到5.34万。

2016年底开始调控,此后两年多时间,深圳房价一直处于横盘状态,新房成交量快速萎缩。

两年时间,深圳房价高位翻倍,均价上涨了3万元一平米,市场大为吃惊,很多人大为不解。

最开始,深圳房价大涨的合理解释是供需严重失衡,即深圳可开发的土地供给量太少。

深圳土地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只有北京的12%。深圳常住人口为1302万,加上流动人口应该在2000万左右。深圳的人口密度大于北上广。

2005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划定了 974 平方公里不可开发,占去了将近一半的面积。这意味着,深圳只有1023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供开发。以此计算,深圳的实际人口密集可能达到2万/平方公里,这已经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城市之一。

在这1023平方公里中,2016年已经建成的面积达到了923.25平方公里。换言之,从2016年开始计算,如果不考虑旧改,深圳能够使用的新增土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公里。

在深圳已建成的城市面积中,2014年数据显示,工业物流用地占34%,居住用地占24%,交通设施用地占20%,商业服务用地占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6%,其它占11%。

可以看出,深圳居住用地只占整个城市面积的11%。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这个数据低得惊人,伦敦、纽约、东京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这个数据仅比香港(8%)高一点。

不过,深圳的人地矛盾由来已久,为什么房价却在2015年短时间内高位翻倍?

直到2017年11月,深圳公布《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人们才恍然大悟。

“十三五规划”应该是2015年已经制定,2016年开始实施,但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这个时间点,与深圳房价暴涨相符。

这份文件指出:

一、到2020年深圳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不变,即不少于974平方公里。

二、到2020年深圳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004平方公里(1023平方公里基础上,划出2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

三、至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宜低于30%,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红线”。

这意味着到2020年,深圳50%的土地不可开发,30%的用地划拨给了工业,剩余20%由居住、商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同使用。

四、到2020年使用各种办法释放253平方公里的土地供应量。

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在87平方公里、清退建设用地58平方公里、城市更新用地30平方公里(拆迁重建规模 12.5 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以及 12 个围海造田 28.2 平方公里。

这说明,深圳基本无可开发土地。在2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中,166平方公里来自旧改、填海等。

图:深圳可开发土地,来源:智本社

以253平方公里计算,除去工业用地30%,深圳只有177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使用。

根据“十三五规划”,综合交通用地不低于2078万平方米,市政设施用地不低于225万平方米,生态保护用地不低于56万平方米,医疗新增用地不低于68 万平方米,教育用地不低于 250 万平方米,文体设施不低于 82 万平方米,而保障房用地仅有 31 万平米。

177平方公里土地减去以上用地规模总和,只剩下149平方公里。其中有多少是住宅建设用地,这份规划没有明确指出。

图:深圳居住用地,来源:智本社

不过,文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新增住房有效供应65万套;其中新建商品住房批准预售与现售3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应35万套。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不少新增土地来自拆旧建新,真实住宅数量供应不会太多。

二是深圳的医疗、教育、文体都是短板,这些年还需要大量建设医院、学校,尤其是高中、高水平大学及高质量医院。所以,医疗、教育及文体的用地定然挤占住宅用地,商品房供应依然不乐观。

以上只是规划,我们看实际的数据:

从2012年到2017年,深圳新增700多万平方米商住工业土地供应中,居住用地只有8%。

2017年前8月,北京和上海分别供应了359和322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广州推出了164万平方米,而深圳在2017年全年纯住宅用地零供应(只有一块“只租不售”性质的住宅土拍,面积仅2万平方米)。

2018年深圳住宅用地供应(包含人才房)仅15.8万平方米;2019年上半年,深圳住宅用地也是零供应。直到六月,深圳才推出5宗居住用地,土地面积共17万平方米。这五宗土地还只是限售三年的人才房,土地位置在宝安西乡、龙华民治、光明区及坪山区。

与“可怜”的住宅用地相比,深圳“大手笔”推出工业用地。今年11月,深圳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这是什么概念?上海面积比深圳大两倍多,整个十三五期间新增的产业用地也不到30平方公里。

居住用地供给极度不足,是深圳房价持续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我们再看需求。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是,深圳的特殊性是它是一个移民城市,对全国各省的年轻人都有相当的吸引力。

图:2012年-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速,来源:智本社

从数据上看,近些年深圳新增人口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规模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2012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055万人,2013年新增8万,2014年新增15万,2015年新增60万,2016年新增53万,2017年新增55万,2018年新增56万。

深圳每年大规模的新增人口,是一个日益膨胀的刚需市场。2015年、2016年城市新增人口突然暴增,与房价快速上涨高度一致。

深圳是北上广深中限购程度最低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深圳的户籍门槛是这四大城市最低的。只要是全日制本科学历、在深圳购买社保,便可直接入户。深圳还推出了“秒批”政策,20个工作日以内即可完成入户。为了吸引人才,深圳市政府还给予1.5万元补贴;同时,龙岗区及宝安区区政府,再追加1.5万元补贴,一共三万元。

这种开放性的户籍政策,相当于为深圳的购房需求及资金来源打开了巨大的口子。

每年新增50万人口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不少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当中若有8000人,带着父母的钱(含贷款)前来深圳购一套房,这就是一笔疯狂的资金。8000套房的刚需,若一套房800万总价,一共是6400亿。要知道,今年上半年深圳新房成交量不过1.7万套。

可见,深圳的房价,是全国的年轻人背着父母的首付款和自己的月供托举着的。

图:2008年和2018年北上广深小学在校人数,来源:智本社

另外,深圳年轻人正处于结婚及生育的高峰期。从2008年到2018年,小学生在校人数,北京增长了38.3%,上海增长了35.5%,广州增长了22.7%,深圳增长了75.5%。

2018年深圳在校小学生人数达102万人,超过上海和北京,仅少于广州3万人。深圳的中小学生及在园儿童超过200万,为四大城市之首。深圳快速增加的在校人数,是学位房快速上涨的主要动力。

其实,自由户籍,自由购房以及接受教育,本身是所有人的权利。全国大量青年涌入深圳,说明这座城市拥有足够的吸引力;大量新增人口及出生人口,是这座城市未来的希望。问题不在旺盛的需求,而在极度短缺的供给。

这么多人来深圳,房源如此之少,大批年轻人只能居住在城中村。深圳全市1071万套存量住房中,73.5%的房子在出租,其中又有62%为城中村出租屋。现在深圳租房人群达80%,大概有1600万人租房,其中1100万人租住在城中村。

所以,客观上的土地紧缺,以及人为制造的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了2015年深圳房价大涨以及房价居高不下。

深圳土地稀缺不假,但为何对工业用地如此“大手笔”,对居住用地却如何“吝啬”?

为何深圳对深漂们如此苛刻?

深圳当下

资产,还是保增长?

深圳为什么不增加住宅用地的供应量?

这确实令人费解。与大多数城市相比,深圳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并不高,地方税收及财政盈余都比较可观,房价上涨的动力是什么?

一是金融城市的需要(做大资产);

二是战略部署的压力(保持增长);

三是工业立市的需要(第三部分分析)。

先来看看金融城市的需要。我曾经在《深度地产 | “房住不炒”的楼市到底怎么走?》中指出:“深圳和上海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都不高,但为了维持金融资产及地位,这两座城市都不太能容忍房价下跌。这是由金融的信用来源决定的。”

房产和土地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融资最重要的抵押物。世界天量金融资产都是建立在房地产的基石之上,经过层层加杠杆、证券化而形成的。房地产的估值,决定了金融城市的起跑线。世界金融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都是高房价城市。

比如说,500万在深圳买一套房,两年后涨到1000万,然后将其抵押获得600万贷款,再将这600万投入到金融市场或实业投资。

我们通常说,“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比拿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更为可怕的是,将房地产作为长期做大金融资产的工具。如此,这座金融城市的房价将持续维持高位。

正常情况下,树不会涨到天上去。房地产市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也会下跌。但是,若人为干预,如严控土地供应、货币刺激,很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长期扭曲,房价持续上涨。

美国曾经就这么干过。在30年代大萧条期间,联邦政府出于救市目的,以透支国家信用的方式给低收入者贷款买房。这一举措催生了低首付比、分期付款的购房模式。

到了六十年代末,原本救市之用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摇身变为大名鼎鼎的房利美。伴随着投资银行的兴起,房地产逐渐演化为长期做大金融资产的工具,从此走上证券化之路。

196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1970年第一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为460亿美元。到了1974年第三季度这一数据突破千亿。

从80年代开始,里根、克林顿总统以及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努力推动金融混业。从此,美国房地产及金融市场迎来了持续达20多年的史诗级大牛市。在危机爆发之前,机构MBS的规模达到了近8万亿美元,美国房价、股票市值及金融衍生品规模到达历史峰值。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联邦财政部及美联储又积极救市,接管“两房”,拯救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等巨头。美联储甚至直接在市场上购买抵押证券累积达数万亿美元之巨。这些救市措施促使美国股市逆势上扬,美国房地产在2012年也开始反弹。如今,美国股市及房价又处于历史性高位。

这时,房地产又如大萧条时沦为了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

从大萧条至今,美国摸索出一套房地产金融玩法:短期保增长与长期做大金融资产交替轮换。当房地产用于长期做大金融资产玩崩后,又将其作为短期刺激经济、保增长的手段再使用。如此反复交替使用,持续近百年之久。(详见《这个世界是如何被房地产绑架的?》)

究其原因:人为利用市场制造泡沫,然后再嫁祸给市场。

我们再回到深圳的情况。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拐点。从整体来看,深圳经济增速下降,与全国经济换档下行是一致的,不过深圳经济的波动性明显高于全国整体。

2011年中国GDP增速破10,2012年直接破8,2015年破7。今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同比增速为6.2%;第三季度增速为6%。市场预测第四季度全国GDP大概率破6。

深圳GDP增速也是从2010年进入拐点,2010年GDP增速还有12%,2011年直接跌到10%,2014年破9。但从2014年到2017年这四年,深圳GDP增速维持在8%以上,比全国增速更加坚挺。这是为什么?

这四年间,深圳房价翻了一翻,加上杠杆效应,深圳的金融资产放大了几倍。深圳房地产及金融资产的倍增,为实体投资、贸易融资、科技创投提供了资金便利。

但是,随着全国经济持续下行,中美贸易战深入,深圳这种通过房地产做大金融资产的玩法立即出现副作用,经济增速下滑明显。

2018年深圳GDP增速破8,2019年上半年破7,2019年前三季度增速为6.6%。目前,深圳尚未公布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虽然前三个季度深圳GDP增速依然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2%,也高于广东省平均增速6.4%,但是下滑速度太快。而且,这种下滑速度不是周期性及贸易战能够解释的。

做大金融资产本质上是债务型经济。但经济出现周期性衰退时,债务型经济则会加速下滑。

深圳杠杆率明显高于北上广。深圳贷款多于存款,住户存款1.381万亿,贷款近2万亿。按照1302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负债15万元;如果考虑到存款因素,深圳人均净负债4.4万元。

上海的情况与深圳相反,上海住户存款多于贷款,上海住户存款2.857万亿,住户贷款2.22万亿。

其中,深圳住房贷款占大头,深圳住户贷款约占贷款99.7%。上海公布了住房贷款1.33万亿,房贷占贷款的比重远低于深圳,只有60%。

房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也非常明显。深圳人收入的30%都用于供房贷、租房。2018年深圳零售总额6168亿,与广州9256亿的零售总额差距相当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广州的批发市场规模巨大,提高了零售总额;另一方面,深圳的居住支出比重太高削弱了消费能力。2015年深圳房价大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骤降至2%。

图:2014-2018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来源:智本社

当经济失速,深圳房地产从长期做大金融资产切换为短期保增长,房地产上涨动能被释放,市场长期供给失衡引发了一场“爆力补缺”(宋丁语)的大戏。

今年上半年开始,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都开始上升。虽然今年深圳新盘供应量相比过去两年明显增加,但是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另外,今年开盘的不少楼盘都是大户型豪宅,与市场刚需不匹配。今年上半年的深业中城、华侨城新天鹅堡、华润万象府等豪宅新房,千人摇号抢购,一房难求,价格均在十万以上一平米,甚至还出现亿元豪宅。

俨然,深圳的新房已经成为了投资品,玩家只是极少数人。奇缺、火爆的一手房市场将大多数购房需求推向二手房市场,引发二手房量价齐涨。

2019年4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重返7000套之上,同比增加37.7%,创16个月以来的新高;5月新房成交4605套,创2016年调控以来新高。9月开始,深圳二手房三连涨。11月数据显示,深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1.4%,上海持平,北京和广州分别下跌0.4%和0.2%。

2019年1月-11月北上广深二手房价格涨幅,来源:智本社

而点燃深圳楼市内热之火的是大湾区、示范区概念热炒及一系列利好于楼市的政策。大湾区和示范区吸引了全国资金看多深圳楼市。下半年开始,深圳出现多次“史诗级土拍”,土地拍卖收入创新高。一些业主及中介商通过微信群集中控盘,哄抬价格。

随着经济增速快速下滑,深圳今年保增长的压力明显增大。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下达后,深圳连续出台一系列利好于楼市的措施:

调整豪宅税征收标准,直接导致二手房成交大幅上升;取消商务公寓“只租不售”政策,大大激活了商务公寓市场;深汕新区解冻商品房市场,抬高了市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

保增长光房地产还不够,还包括国有投资尤其是基建拉动。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平均投资增速为17.9%,其中国有投资增速在40%以上,而民营投资增速仅仅为3%。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民营资本经济体,如今民营投资增速如此之低,而国有投资增速奇高,其中不少来自基建投资。今年上半年,深圳基础设施投资猛增48%。

今年,深圳挖路已挖出新高度,市民不论开车、步行无处不遇反复修挖,“深圳挖路”网络搜索指数大幅度上涨。

在长期做大金融资产+短期保增长的模式下,经济失速依然明显,民营投资大幅度缩减,住宅用地严重供不应求,新房变为投资品,二手房及学位房价格居高不下,深圳的未来如何?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