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为什么要四次举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是清代前期完成国家统一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役也,施琅居首功。

施琅,福建晋江人,字尊候,号琢公,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后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郑成功十分器重他,军务大事多与他谘商,成为郑成功的一名得力将领。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杀死他的父亲和弟弟,施琅背负家仇,归降清王朝。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在金门、厦门连胜郑经军队,使其逃回台湾本岛。但此后,郑氏集团早已人心浮动,不断有人投诚。康熙三年(1664年),施琅建议进攻澎湖,直捣台湾,完成国家统一.于是,清政府任命他为靖海将军,负责收复台湾事宜。次年四月(1665年5月),施琅率军出征,突然遇到飓风,损失惨重,只好退回厦门。施琅第一次出征台湾失利,让清廷改变了对台湾政策--以招抚为主。

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由于郑氏集团连年应战,致使台湾军心、民心离散,士气低迷。在台官兵思念故土,多数对郑氏不满,有了回归之心。加上郑经不但不理政事,还企图与大陆分儿治之,更大失民心。康熙八年九月(1669年10月),康熙在《敕谕明珠等郑经比例朝鲜不便允从》中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还表明:“台湾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相比。”为此,清廷与郑氏集团多次举行和谈,但都没有成功。和谈既不成,武力统一开始提上日程。

以收复台湾为己任的姚启圣,在做好军事准备的同时,意识到还需要向朝廷举荐一位出色的水师提督。

在沿海任职多年,姚启圣对海战有很深的了解,认为出身郑氏集团的施琅,熟悉沿海情况,长于水战,还与郑氏有深仇大恨,且从能力、资历、担当的勇气上看,都是助他收复台湾的不二人选。

于是,布政使姚启圣于康熙十七年四月(1678年5月),首次向康亲王保举施琅,他认为:郑氏集团非常猖獗,必须任命一位得力的水师提督。同年八月十八日(10月3日),福建水陆提督杨捷上疏提及:“福建水陆进兵,势不能兼顾。”姚启圣也上疏指出:“当此之时,水陆难以兼顾。”

此时正好康熙帝下旨:“当此海寇鸱张之会,统辖水师,非才略优长、谙练军事之人不可。总督姚启圣、提督杨捷、巡抚吴兴祚,遴选合适人员保奏。”姚启圣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准备举荐施琅。

不过,在此之前施琅之子施世泽跟随福建提督段应举援漳州,被围困在海澄,刘国轩攻破海澄,世泽被俘虏,下落一时难以判断。姚启圣不敢冒大风险大举保举施琅,只是在奏疏中提及:“臣细加搜求,实无谙练水战,堪任闽省水师提督之官,不敢冒昧妄保,合无仰请皇上垂念闽疆重地,见在荡剿方殷,请乞敕部另简练勇优长、威名素著、深识水性、谙练才能者,仰祈钦点一员,勒限星驰赴任。”暗中提示康熙:水师提督的合适人选为施琅。

康熙十八年六月(1679年7月),姚启圣再次上疏:除了对上次没有明确推荐施琅做了自我批评外,此次重点举荐施琅,认为:“施琅即有一子在海,尚有六子在京,其在京中家口数百,岂肯为一子而舍六个儿子与数百口家眷乎?且有通省文武各官副将王英、詹六奇等,乡绅洪承畿、陈天达等之保,结各府举、贡、监生、士民陈振羽、苏志清、吴佐昌、富中璜等之保举。但今水师提督愈选愈难,北风将至,大举及期,若再所调船只不多,攻击不胜,转盼又是一年,靡费数百万钱粮,纵贼养痈,遗累百姓,臣罪竟无底止矣!此时断难缄默……至于微臣怕利害顾性命之心重于为朝廷措大事之心,仰请皇上乾断将臣严加处分,以励臣节。事关剿贼平海,臣不避斧钺,谨具疏密题,伏乞皇上敕议施行。”但是,经过议政王会议讨论后,否定了该建议。

同年七月,得知万正色被调任为水师提督,姚启圣第三次上疏举荐琅,认为:“如以水师提督已补万(正色),查调任水师提督王,以定海将军管提督事,即施琅曾蒙国恩授靖海将军,或命施琅以将军总统水师事务,则将军、提督可并收得人之效矣。至广东应否添立水师,万正色可否移调广东,仰祈皇上睿裁。……自去年立议,至今已经十月,茫无头绪,八月将至,若再仍前因循,则灭贼无期。臣等不得不激切冒昧亟以施为请也。”但是再次被否定。

康熙二十年(1681年),姚启圣第四次举荐施琅,且大学士李光地也力荐施琅。康熙最终同意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并下旨:“谕议政王大臣等曰:‘今诸路逆贼,俱已歼除,应以见在舟师破灭海贼。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那么这一次为什么康熙那么快答应了姚启圣的举荐呢?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发生率根本的改变。第一,“投降”台湾的施琅之子施世泽密谋擒拿郑经,谁知事露被杀,施琅与郑经结下的仇更大了。第二,最重要的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病逝。姚启圣等认为郑氏集团内部必定混乱。康熙也下令:“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命姚启圣等人“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但是,时任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却上疏《三难六不可疏》,认为台湾断不可取,刘国轩智勇不可当。激怒了康熙:“我仗他有本事,委之重任,而他却畏服贼将,不成说话。”第三,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被调离,水师提督急需人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康熙得知施琅收复台湾的喜讯后,解赐御衣,赋诗誉之为“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病逝,“闽中绅士军民闻公薨,皆巷哭失声,群立祠,岁时祀之,尊奉为明神,有所祷辄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