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有名建筑物,专为中国人设立,只为了感激明朝的一次义举

要说朝鲜历史上最有名的事件,就一定离不开当年的壬辰卫国战争,所谓壬辰卫国战争就是当时日本侵略朝鲜,朝鲜被迫向明朝求援,明朝派出数万大军多年救援终于保住朝鲜,朝鲜方面称其为"再造之恩",也把明朝当成衣食父母。

基于感激明朝的"再造之恩",在援朝抗倭战争过程中朝鲜就一直致力于明军参战将领军功的表彰。1593年平壤战役胜利后,朝鲜设立了纪念李如松的颂德碑,并绘制了他的画像,为他建立生祠。战争结束后,又在平壤建立了武烈祠,特派画师绘制了明朝兵部尚书石星、指挥平壤战役的提督李如松、总兵杨元、李如柏、张世爵五人的画像,挂在祠堂内春秋祭祀。朝鲜君臣认为明朝堪称自己的再生父母,不过朝鲜万万没有想到,明朝最终会被清朝灭亡,朝鲜本来是不想承认清朝的,但是奈何清朝势力太大,所以朝鲜被迫承认清朝的上国地位,不过内心是不服的。

因为长期形成的对满清的文化蔑视与反清意识难以立即化解,不可能很快从内心深处认同清朝,因此朝鲜一直对明朝帝王进行各种追思活动。

1704年甲申是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王亲自从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立"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也就是抗倭援朝的明神宗)。坛号"大报"为朝鲜大提学(相当于教育部长)宋相琦所定,"大报"出自《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

1749年,朝鲜又以明太祖、神宗皇帝、毅宗皇帝(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且在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俨然成为李朝的一种文化象征,每年进行,一直持续到李朝末年。"大报坛"的设立是朝鲜"以德报德",不忘明朝"再造之恩"之举,是其"再造之恩"意识达到巅峰状态的标志,是"再造之恩"意识与反清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朝鲜囿于儒家"义理观与华夷观",认为满清以"夷狄"少数民族身份入占中原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之举。"大报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他们自视为中华文化正统的继承者、发扬者的表现,是其坚持儒家"义理观、华夷观"的象征。

朝鲜君臣感激"神宗皇帝竭天下之力,东出兵救之,得以再造邦家"之大恩,尽管随着清朝的统一和强大,朝鲜不得不以追求实际利益为标准,调整心态,接受现实,对清朝恪守臣职,事大以礼。但是,儒学对其长期的深刻的影响,对明朝"再造之恩"的感激,对满清的民族仇恨与文化优越感,使得这个调整过程是痛苦而长期的。深植于朝鲜君臣、士大夫文人们内心的"春秋义理观"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这应是"大报坛"祭祀活动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朝鲜都把清朝看成蛮夷根本不加以尊重,如果换成明朝,不知道甲午海战他们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