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比窦娥还冤

自2300多年前的“长平之战”结束后,此战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的赵括就背上了“纸上谈兵”【1】的骂名。千百年来,人们只要遇到那些空谈理论,却没本事改变事实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赵括自然也成为了人们笑喻的对象,背上了千古骂名。死敌白起,同僚廉颇等人因为赵括的失败,被人们誉为“战国四大名将”【2】,名垂千古。然而,仔细查阅各种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一代名将,甚至可以称得上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只是后人没有明白历史的真相,赵括比窦娥还冤

绝对是千古将才

下面这些史料足以给2300多年的杰出军事家赵括洗清“纸上谈兵”的耻辱。

赵军之所以放弃固守壁垒的战略计划,反而主动出击寻求决战,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被逼上绝路,绝非赵括有勇无谋。《资治通鉴·周纪·长平之战》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这样的资料说明,秦军绕道后方,长平赵军缺粮已经严重到人吃人的地步了,要是要是继续僵持下去,死路一条。在这个关键时刻,齐国等盟国却见死不救,赵国后方也是无能为力了。如果赵军因为前线缺粮而向后方撤退也是死路一条,如果不拼死一决,秦军可以毫不费力地围困西面无险可守的赵国国都邯郸。赵括除了最后一搏,别无选择。此外,如果主动出击的决策是因为赵括一时逞能,那么,人才济济的赵军为何没有提出玩赵国腹地突围呢,反而是朝着秦军的方向杀去,最后40多万人被秦军所杀?这样的结果说明,赵军全军上下都明白退缩的后果,所以没人愿意退缩。

长平一战,赵括与麾下40多万将士虽然殉国,但他们并非以卵击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尽管史料没有详细记载秦军驻扎在长平的人数,但从秦国动用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男丁前来助阵的情况来看,恐怕秦军的人数不会少于赵军。同时,秦军敢绕道到赵军后方,而赵国其他地方的军队无力救援,则说明,这批敢于绕道的秦军也是为数不少,否则,赵国不会眼睁睁看着秦军进入自己的地盘。而赵军能让围困他们的秦军损失过半,到最后,赵军投降的将士还有40万,如果不被杀掉,那么,赵国将会成为比秦国强大的霸主。可见,在交战过程中,赵军战损的将士远比秦军战损人数少。这样的情况足以说明,赵括的军事才能绝无问题,导致几十万大军放下兵器送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弹尽粮绝。战后,赵国并没有因此亡国,秦军则元气大伤。《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此外,从秦国历史资料来看,长平之战结束后二十年内,秦军的综合国力一直下降,秦军数次吃了其他诸侯国的亏,直到二十年后,其国力才恢复到长平之战前的水平(这些都有据可查)。

可见,赵括的能力并不比白起差,也不必廉颇差,在他的指挥下,赵军让秦国元气大伤。而纵观长平之战前后各五十年历史,能有谁可以将秦国打得如此狼狈?赵括有如此能耐,怎么可能是纸上谈兵?怎能不算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人才、地理屏障等方面的比较。赵国都无法与秦国相比,赵军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而赵括就是创造此奇迹的奇才

《战国策·韩策》记载: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可见,在兵力对比方面,秦国的总兵力远远大于赵国的总兵力,而且兵器配备也多于赵国。尽管赵武灵王上台后针对赵国的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些列改革,推行“胡服骑射”新政之后,赵国大军变得越来越强悍,迅速成为了秦国的劲敌,在十余年间,完成了西破林胡,北灭中山的壮举,得到了上千里见方的土地。但是,赵国背靠齐、燕,北有匈奴的袭扰,南有强悍的魏国虎视眈眈,西部更是傲视群雄的强秦,可谓“是非之地”。赵国处在这种地方,其兵力自然分散,不然随时都有可能被灭国。可见,秦国的军事实力与赵国的军事实力相比,前者略胜一筹。

在经济方面,秦国地处幅员辽阔的关中平原,处在黄河、长江上游,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的发展,加上商鞅之新法得到有效推行,使得秦国实现了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等战略目标,后来又修建了都江堰以及郑国渠等利于农业发展的大型工程,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使得其他诸侯国的百姓不断涌入,使得秦国获得了能够不断进攻六国的实力。而赵国处在是非之地,长期以来都饱受战火的洗礼,长时间以来,境内百姓为了保命而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国力较强的诸侯国,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战国时代,人力资源不占优势就意味着经济领域不占优势。直到赵武灵王上台后,赵国的农业才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到长平之战爆发时,赵国才积累了30多年的经济基础,而秦国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的公元前350年前后就开始积累下雄厚的经济基础,已经。可见,刚刚崛起的赵国,在经济方面还不是秦国的对手。

在人才方面,秦国采用商鞅的新法,其中包括广纳四海人才的政策,使得来自各国的人才纷纷前来投奔。例如,让改变秦国命运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对秦始皇乃至整个战国时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吕不韦也是卫国人。尽管赵武灵王上台后,也采用各种类似于秦国的政策,也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例如,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夕,赵国在军事人才方面,能够列位于战国四大名将的就有廉颇、李牧二人。但是,赵国的人才因为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很难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才华。例如,廉颇等人善于防守,但赵国没有足够的粮食让廉颇继续固守壁垒,只能让善于进攻的赵括等人采取其他措施。

在地理屏障方面,秦国东部是黄河大湾,有易守难攻的潼关,函谷关把守,南部有秦岭、道路难走的巴蜀做屏障,北部有黄土高原做屏障,西有岐山做天险【3】【4】。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秦国不用担心其他诸侯国来袭扰,总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算计其他诸侯国的地盘。而赵国就没那么幸运了,学者谢鸿喜《长平之战》一书中论述道:若秦国占有了上党,则无异于解除了邯郸的城防……此外赵国背靠齐、燕二国,北有匈奴的袭扰,南有强悍的魏国虎视眈眈。其背面没有什么天险可守,面对匈奴的袭扰,主要是修筑长城、效仿胡人练兵方式进行应对,面对魏国的威胁,赵国则采取了结盟抗秦的方式来缓解赵魏两国之间的冲突。在赵军缺粮的时候,齐国等诸侯国见死不救,可见,在地理环境方面,赵国比不上秦国。

由于赵国在上述各方面都次于秦国,所以,赵国只能算是秦国砧板上的鱼肉,被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赵国采取胡服骑射的强国策略,那么,其赵军属于轻骑兵。而秦国不仅有庞大且战斗力强悍的骑兵,还有重装步兵、水师配合。更有先进的后勤系统支持。《史记·秦本纪》记载:“困赵长平,将请粟,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关中相望至长平。舫船载卒,一舫载50人,与3月之粮,下水而浮;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这样一对比,秦国可谓是粮草充足,能够继续僵持下去。《孙子兵法》一直在强调粮草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国内空虚,外援无望,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迟早被秦国玩完。面对军事实力、经济、人才、地理优势等方面都高于赵军的秦军,而且交战地点处在山高路陡的长平一带,不利于轻骑兵大规模作战,难以发挥出机动性的优势,赵括能让与之对持的秦军损失半数以上。自长平之战后,又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打击,秦国国力日渐衰弱,以至于用了20年的时间才恢复到长平之战爆发前的水平,这一点可以在各种史料上得到验证。面对各种不利条件,赵括能有这样的战绩,岂能说其是纸上谈兵?就拿廉颇来比较,后者在赵军中担任主帅多年,可有这么高的战绩?对此,小编认为,赵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战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他已经创造出了足够改变历史的机遇,只是赵国后继无人,所以才成就了秦国的霸业。

参考资料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千字文》

【3】《帝王世纪》:“周原者,岐山阳地,属美阳县,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

【4】《史记》:伐戎而至岐。

【5】《战国策·韩策》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6】《孙子兵法》

【7】《资治通鉴》

【8】《战国策》

【9】《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靳生禾、谢鸿喜) 2015-08-20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