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古人也有“延迟退休”?

近年来,“延迟退休”成为热门话题。到底该不该延迟退休?在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到底退休年龄推迟几年才更合理?每年这个话题都会引起巨大争议。

(图源见水印)

其实,“延迟退休”这事儿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延迟退休同样富有争议。

“退休”一词也并不是现代才有,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便写道:“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另外,《宋史?韩贽传》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韩愈像(网络图)

古代的退休只限于各级官员,称作“致仕”,标准的退休年龄为70岁,不过各朝代虽都有关于退休的制度,但许多时候,也不怎么按制度办事,有的官员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样延迟其退休。如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屡次申请退休,但皇帝就是不准,最终86岁时死于任上。

这样的例子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于是,延迟退休的争论随即出现,正反两派各持己见。就如同现在国家抛出延迟退休的话题后,社会上同样存在拥护派和反对派。那我们来看看古代的正反双方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赞同延迟退休的官员认为,最好实行终身制。其理论依据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也就是说,我给皇帝打工,皇帝给我发工资,公平交易,既显荣又得禄,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直到老死。后来还出现了“文死谏、武死战”以及“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说法,都是延迟退休拥护派的立场。

反对延迟退休的官员则认为,一切都应该按照老祖宗沿袭下来的制度进行,并且列举了三条理由。一是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身体上耳目不聪,机能开始衰退,就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二是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执行,那么早前制定的制度就会失去公信力;三是在退休后,官员们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写作,可以“卒老于文字之间”。

现在许多人之所以反对延迟退休,是担心将来养老政策有变不能保障退休后的生活。在古代,有的官员则是因为养老金缺乏保障而拒绝退休,一直赖着不走。当然古代也有没到退休年龄而主动请辞的,大部分都是一到退休年龄就卸任让贤了,正所谓“无官一身轻”呐。

洪武四年,明开国宰相李善长洞察君心,选择退休(电视剧《朱元璋》剧照,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