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80年代的“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供给侧改革,是这些年最容易被误解的经济学概念之一。

人们大致有这么三个层次的认知:

一是国家政策层面。比如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将供给侧改革界定为产能出清。

这个层面的认识比较肤浅。政策及改革都遵循务实主义,针对问题来出对策,所以有些政策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

二是经济学理论层面。比如针对需求侧的供给侧——资本、土地、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强调结构性调整,将供给侧改革界定为优化要素、调整结构。

这个层面的认知有些主观臆断。理论家总是针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与之相反的主张,谓之“供给侧改革”,比如你是需求端,我是供给端。但实际上,新自由主义(当然也包含供给学派)、奥地利学派大多数主张都与凯恩斯主义相反。不能采用“排除法”、“对立法”来揣测供给侧改革。

三是历史层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成功入主白宫,帮助里根政府改革,构建了所谓的“里根大循环”(索罗斯定义)。里根政府实施了紧缩货币、大规模减税、放松管制等措施,把美国从将近十年的滞胀泥潭中拉了出来。对于这段历史的概括很多,如里根改革、里根经济学、里根革命、供给侧革命等等。

这个层面的认知比较刻板。根据这段历史,很容易将供给侧改革界定为“减税”+“缩表”。

这里我想解释一下,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容易被误解。

一、供给学派虽然在里根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个学派并不是所谓的“名门正派”、“泰山北斗”。

这个学派出自一群非传统学者、议员及媒体人。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他们当中名气最大的是罗伯特·蒙代尔,出生于加拿大,成名于1961年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当时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其他成员还有发明拉弗曲线的拉弗,他是蒙代尔的学生,担任过尼克松政府时期的财政部预算官员。《华尔街日报》社论版的主编贝利以及编辑万尼斯基,这个人在整个改革中起到组织、策划、媒体造势、宣布推广等重要作用。另外,还有一批国会议员及联邦政府官员,如议员肯普,财政部的莱尔曼、约翰逊、恩廷等。

当时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滞胀,这群人最开始是自发聚集在一起,然后通过《华尔街日报》发表主张,他们的主张大多来自蒙代尔和拉弗,简单概括为两点:减税和稳定美元。

但是,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索洛都对这群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媒体人非常不屑。甚至“供给学派”,都是从别人创造的讽刺词语中演化过来的。

所以,这个学派,最开始就备受争议。

二、供给学派并没有提出太多理论。这个学派的理论基本上由蒙代尔一人开创的,但是今天很多人都将蒙代尔单独出来,将其界定为“最优货币区”理论创立者、欧元之父、国际经济学的主要代表。著名的拉弗曲线,被当时的经济学家讽刺为“餐巾纸曲线”(拉弗情急之下用餐厅纸巾画了这个曲线给当时福特政府的一位官员),以说明这个学派理论的肤浅和轻佻。供给学派的理论一直没能进入经济学主流。事实上,即使后来里根改革成功后,也没有证明拉弗曲线有效。

所以,今天看起来,供给学派和供给侧改革,似乎没有什么理论支撑。这些年中国出现了一些新结构经济学派、新供给经济学派,试图找到一些理论支撑,但多数也是停留在政策层面的跟从。

没有理论,就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这就导致供给侧改革只能聚焦于问题本身,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性的支撑;这导致很多人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媒体层面,至于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依据,下一步会怎么走,其本质问题是什么,有没有一套逻辑体系,则不太清楚。

三、在“里根大循环”之后,最初的供给学派成员都各自归位,搞媒体的搞媒体,搞投资搞投资,搞欧元的搞欧元,从政的从政,从商的从商。供给学派没有像芝加哥学派、哈佛学派一样安营扎寨,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虽然美国现在也有一些年轻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但影响力太小。

中国基本上找不到一本详细介绍这个学派理论的书籍;虽然介绍里根及里根改革的不少,但是介绍供给学派的不多。

美国经济史学家布莱恩·多米特诺维奇写了一本《供给侧革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以故事的形式详细地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供给学派及其成员如何聚在一起,发表了什么样的主张,又如何帮助里根赢得大选,如何推出减税议案,挽救美国于危难之间。

可惜,这本书的销售极为惨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至少能了解供给侧改革是怎么回事。并且这本书主要是在讲故事,记录历史,描述政策改革,并没有概括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支撑,或者其背后的一整套逻辑。

下面我从政策、理论以及历史三个角度结合起来,从四个认知层面分析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谈资级别:

从经验上来看,供给侧改革一般针对长期实施凯恩斯式政策的后果,比如产能过剩、货币过多、结构失调及其造成的经济衰退。打比方,人会饿死,也会撑死。人快饿死时,凯恩斯说,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应该扩张财政,让他去打洞(基建),给他饭吃。但是,货币和饭太多,甚至快撑死了,这个时候就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一通肠道,这就有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说法。

建言级别:

结合里根改革或叫供给侧革命,以及当下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亦或是迎合大势,建议“减税”,控制货币规模。这就是所谓的“供给侧改革”。这是当下,万金油式的改革建言。

但是,当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般的解释是周期调节论,即经济下行,政府勒紧裤腰带,通过减税让利刺激经济,烫平波动。这……凯恩斯这一套又出来了,这哪是供给侧改革,简直是张冠李戴。但是,有人会跳出来说,当年里根改革就是这样的啊,大减税和大缩表的政策组合,就是供给侧改革。

……陷入混乱了。

所以,这个层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经济环境变了,这样胡乱下药那真是“庸医”了。

专业级别: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减税、控制货币总量,都是“招式”,不是“心法”。从招式上来看,凯恩斯式政策与供给侧政策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采用行政干预,无非是方向不同,一个在需求侧,一个在供给侧,一个主张拉动、刺激,一个主张推动、调节。一旦采用行政干预,供给侧改革就又回到了凯恩斯主义的周期调节上来,当前很多经济学家在这个地方混淆了。

所以,供给侧改革关键不在于“招式”,而是“心法”。什么是“心法”?

打个比方,同是袈裟伏魔功,吐蕃国师鸠摩智采用的是道家内力催生出来的,而少林方丈自然使用的是佛家心法。招式一样,但是心法不同。一般人看不穿,得到无崖子真传的虚竹一眼就看出来了。

凯恩斯主义像少林心法,供给学派像道家心法,前者主张外力干预市场,后者主张让市场调节。这就是本质区别。注意,这里讲的让市场调节,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也不是“放任自流”。

接下来,结合政策来说。

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实际上是被凯恩斯式政策快撑死时,政府用行政手段赶紧疏通肠道救命,防止金融风险,属于非常规、临时的手段。

在美国供给侧革命时期,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大幅度缩表,市场突然没钱了,里根就搞大减税,让利于市场,刺激市场扩大消费和投资,市场活跃起来,钱也就回来了。但这些都是招式,是临时措施。

在中国,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可以理解为供给侧改革上半场。这种行政手段用久了就会出问题,比如去杠杆,好的坏的杠杆一起去掉了,流动性问题就出来了。

供给侧改革下半场是什么呢?

下半场是放松供给管制,让市场供给机制配置资源。这个说来太理论,我结合美国供给侧革命的例子来说。最容易理解的是,里根政府放松了政府管制,航空、钢铁这些行业都放开管制,实际上就是让市场的价格和供给机制发挥作用。这一点,中国当下正开始在做,比如开放金融、汽车等市场给外资,让市场更加充分竞争。

这里最难理解的是货币。一般认为,保罗·沃尔克采用了弗里德曼的主张,控制货币总量,把美元利率提高到登峰造极的21%,强行把通胀打下去了。沃尔克表示自己不属于哪个学派,但他确实压住了通胀。所以,他使用的是道家的内力,还是佛家的内力呢?他自己没有明确说,但从货币总量控制这个角度来说,应该使用的是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

不过,蒙代尔一直都认为弗里德曼的主张是错的。在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这两个人就经常为此争吵。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将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混淆,认为他们都主张控制货币数量,不要乱发货币。

实际上,这两个学派的心法是一样的,都是主张自由主义,通过市场来决定货币配置,但是具体的招式不一样。蒙代尔认为,弗里德曼控制货币数量这个招式不好使,因为控制货币数量相当于人为地控制了供给,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政府或央行根本不知道市场需要多少货币,需要多少真实货币,多少货币用于投机,多少用于真正的投资。这样一旦收紧货币,就会出现严重的通缩,把一些好杠杆的杀掉了。若不小心把货币量放得过大,又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

二是控制货币数量相当于控制了供给机制,这样供给机制失灵,市场就很难调节,无法高效地配置资金。沃尔克的做法就证明了这一点,沃尔克上任美联储主席后一口气把利率提高到21%,美联储成了高利贷,经济增长率立即掉到负数,失业率飙升。

蒙代尔的“招数”是不控制货币数量,而是控制价格。什么价格?不是利率价格,而是物价,就是控制通货膨胀率。所以,蒙代尔不主张控制货币数量或缩表,而是控制通货膨胀,维持美元稳定。只要物价稳定,市场需要多少货币,谁需要货币,以什么价格成交,由利率市场、供给机制来决定。

但是,当时美联储没有采纳蒙代尔的建议。后来,到了90年代,全球央行掀起单一目标制思潮,就是采用一个目标,这个制度的提出者是弗里德曼(也符合蒙代尔的“大拇指原则”)。但是有意思的是,全球主要央行都采用了蒙代尔的物价目标——通货膨胀率。

不过,当时美联储的控制货币数量的政策为什么有效呢?

这个问题只能由“大师级别”才能回答了。

大师级别:

当时美联储大幅度提高了美元利息,美国市场陷入流动性问题。如何解决流动性问题?

萨缪尔森等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不能缩表,否则市场就会死掉。但是,蒙代尔认为,这个时候美元强劲,可以吸引大量的国际资金进入美国,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和信用货币时代,主流经济学家还停留在固定汇率时代,不知道新的游戏规则怎么玩。他们不太明白在全球化市场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还有当时美元已经连续三次贬值,大量资金流出美国。他们也没信心,美元升值能否吸引资金回流。

后来历史证明,蒙代尔的预言是对的。

关键问题出来了,虽然当时美联储控制的是货币总量,但是国际资金市场的活跃交易,促进了资金有效配置,解决了国内流动性问题。所以,美国的货币问题,国际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供给学派的本质,即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人为控制。后来,全球主要央行都不控制供给,而是控制通货膨胀率。这也就符合供给学派的“心法”和“招式”。

当时贝利问蒙代尔:政府减税谁来买单?蒙代尔的回答很经典:阿拉伯国家。当时,石油危机期间,阿拉伯国家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美元升值后,他们又将钱借给美国。

所以,美国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强势美元+国际资本市场调节,减税和放松管制只是小修小补。

但是,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美国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供给侧革命的“招式”只有他们能玩,中国和其它国家玩不了。蒙代尔都说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新兴国家不灵,实施最好的只有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原因是,中国没有世界性货币,没有像美国一样发达的金融市场。所以,如果以控制通胀为目标,市场出现流动性问题时,没有办法通过国际资金来弥补。

这个时候怎么办?似乎还得靠人工解决,如此看来,央行搞“滴灌”也是无奈之举。但是真正要解决问题,还得让市场决定供给、配置货币,而不是人为控制总量,人为配置货币。具体怎么做呢?

二是还得依靠比美国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放松管制。中国没有发达的国际融资市场,所以市场出现流动性问题时,更加依赖于财政政策和国内改革,大规模减税,大量放松政府管制,开放垄断和管制市场,让市场活跃起来,让民间资金能够参与,刺激私人投机。

三是凯恩斯式政策强调随机性,容易出现随意性,而供给侧改革必须强调立法,而不是通过政策来调节经济。美国是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即使实施凯恩斯式政策,其法律监管也比较严格,中国则长期依赖于政策调节经济,在供给侧改革时必须强化法律监管,约束政策调节的随意性。只有立法,才能管住干预市场的冲动,才能确保市场有一亩三分地自由配置资源。

要素由市场配置和立法保护市场,是供给侧改革下半场的核心,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与美国供给侧革命的不同之处。

文 | 清和社长

智本社 |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