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看——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

老郭作为优质科学领域作者,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种弱不禁风的死肥宅,相反,老郭是一个运动的爱好者。自幼就喜欢各种运动,特别喜欢武术和搏击,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过武术中的基本功都能比较流畅的做出来。后来练过几招军体拳和擒敌拳,没事的时候也喜欢把拳击作为健身的项目,所以虽然老郭已经是年近50的人了,依然保持着比较好的身体状态。

不过这里我不是要吹嘘自己体格怎么好,而是想用科学知识跟各位小伙伴探讨一下: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

图一、太极雷雷大战徐晓东

一、太极的基本理念

要讨论太极究竟能不能打,我们来分析一下太极的理论就可以了。这并不是因为在格斗狂人的挖掘之下,太极上了风口浪尖,什么雷雷、闫芳、马保国等一众大师都现了原形。而是因为那些大师们自认为太极拳以高度概括的能力,分析论证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是为拳术攻防练用之核心。并明确的确立了“以静制动”的练、用之基本法则,“以柔克刚“的技术方法,可以作为传武的代表。

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我们在各种武打小说里面都看到过这种场面,武功再高也躲不过弓箭,带尖的筷子最难防,无他,速度太快。现在高科技下的战争中,各种高超音速突防武器的出现,更是让防御系统形同虚设。其实徒手格斗也是如此。

图二、太极马保国与徐晓东之战成为笑谈

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是,物理定律限制了我们的移动速度。

三、物理定律对搏击的限制

首先是惯性,惯性就是物体保持本来运动状态(运动或静止)的一种能力,有两种惯性,平动惯性和转动惯性。我们用质量作为衡量物体平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用转动惯量作为衡量物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其次是动量定理,物体动量的增量等于它所受合外力的冲量即Ft=mΔv,即所有外力的冲量的矢量和。

我们把这两条物理规律用在人类的身体运动上,如果我们的质量很大,则我们运动的速度就慢,同时如果我们要想在极短时间内有高速的运动,我们的肌肉就需要有强大的爆发力。

这两条物理定律,从我们现实的体育运动中就能看出来,比如重量级拳击手的出拳速度和移动速度都没有轻量级的快。短跑运动员的大腿肌肉要比长跑运动员的粗壮。

拳的速度要比腿的速度快,都说李小龙的踢腿速度快,我查了一下资料,每秒钟能踢6腿,出拳9次,同样是出腿速度没有出拳速度快,可见李小龙也没能突破物理定律的限制。

同样道理,我们如果想快速移动整个身体需要的力量就比踢腿要更大,移动速度也是没有出拳和踢腿的速度快,因为我们身体的爆发力毕竟是有限的,移动身体能产生的加速度要小于移动手臂的加速度。

图三、惯性现象

四、生物学原理对搏击的限制

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很清楚了,人的神经冲动(电信号)传递和大脑处理信号是需要时间的。第一类是不需要经过大脑处理的信号,这种信号在低位(小脑、脑干、脊髓)处理反射,由于信号传递的路程短,又不需要大脑处理,所以速度非常快,比如膝跳反射在大约0.05秒左右就能观测到肌肉的运动。

第二类反应是需要经过大脑的意识处理的反应,这类反应至少需要0.2秒左右。人类在处理不同人物的时候,这类反应的速度差异非常大。现在有一种利用脑电波来测试人的反应速度的方法,比如看到一张人脸,然后快速按键,这时候大脑的脑电波就会出现明显的波动,这个波动可以通过仪器记录下来。

相邻两个波动之间的时间差就是人的反应速度。生物学的脑电波实验表明,0.1秒内的反应与无意识的反应关系密切,而200毫秒的反应与大脑有意识参与的任务反应有关。这种经过了大脑皮层的处理但是并没进入意识的反应是第三类反应。

很显然,有意识参与的反应会让人的反应变慢,大约0.1秒。

图四、脑电波检测装置

五、直拳(长拳)与躲闪的科学计算

我们现在假设有两名搏击运动员相持站立,攻击方以直拳攻击,攻击速度为0.2秒,这个速度已经是比较慢的了,职业运动员通常都能轻松打出0.15秒左右的直拳,拳快的甚至能打出0.1秒的直拳。

防守方在看到攻击方肩膀晃动,快速以摇闪应对,注意,这是经过长期训练获得的本能反应,不需要大脑意识的处理,最快时间需要0.1秒,留给防守方的成功闪避时间只有0.05秒。

我们前面分析过,闪避需要身体的摆动,而身体的质量大于手臂的质量,从惯性定律和动量定理可知,身体的摆动速度是慢于手臂的出拳速度的。可见,想成功闪过一个不算最快的直拳,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只要攻击方拳速稍微提高,被击中的可能几乎是百分之百。

图五、泰森的漂亮摇闪动图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田径运动中百米运动员看到发令枪的火光,到启动的这一反应速度的测试结果。博尔特并不是反应最快的运动员,他刚开始参加比赛时起跑反应是0.186秒,后来博尔特加强了训练,等到他跑出9秒58那次,博尔特起跑反应时间仅仅只用了0.146秒。

而我国的百米运动员苏炳添的起跑反应速度就比博尔特要快,0.124秒。我们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位世界顶级的百米运动员,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他们的反应速度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生物学神经反射速度的数据限制条件相符合。

图六、林立拳“接化发”原理演示

六、擂台战中进攻与躲闪的案例

先来看一位名叫林立拳的职业拳击手,曾获得过IBO亚洲拳王,对于马保国的“接化发”,林立拳专门发布了一个视频进行解读。我找到了他发的动图(图六),图中,林立拳作为防守反击一方,对手先出直拳攻击,他先是用左手接住,然后绕到对方左前方,化解对方的力量,然后利用屈膝的力量发力将对方击倒。

这套动作“接”、“化”、“发”3步齐全,可以说完美地展示了马保国“接化发”的精髓。

接下来林立拳表示这只是一个慢动作演示,接下来这张动图(图七)是他的实战演绎,很明显,在双方准备进行实战时,还没有等到林立拳反应过来,对方一个上步,外加一个前手刺拳便击中了林立拳的面部,根本没有给林立拳施展“接化发”的机会,林立拳便输掉了这场实战。

不得不承认,林立拳的解读,说得非常到位。只不过他并不是练传武出身的,“接化发”练得不到家,因此没发挥出来也是很可能的。

图七、林立拳“接化发”实战演示

再来看一段泰森的比赛动图(图五),这是一组非常漂亮的摇闪攻防战。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泰森在格斗中漂亮的闪避动作。

七、传武究竟能不能实战?

从林立拳的演示和泰森拳台上的格斗动图我们似乎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马保国的“接化发”,理论上的确说得通。但是传统武术缺乏实战,平时的格斗训练太少,上了擂台速度没有保障。在实战中,没有速度,哪怕有再好的技术,你都用不上!

这也是如今传武大师为什么不能实战的原因,只讲理论没有实战,自然登上擂台便会露馅。与其说是传统武术不能打,倒不如说是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功夫没有练到家。

这个结论,跟很多传统武术训练的师傅们自省的时候做出的结论差不多。然而,真相果真如此吗?

图八、泰森摇闪视频截图

我把刚才泰森那段动图(图五),选取最前面一秒,按帧做成截图(图八),每帧所占的时间片是0.05秒,大家再来看一下泰森摇闪的画面截屏。

注意第2、第3帧画面,对手的左手拳有了一个向后拉的动作,还没有出拳的时候,泰森已经本能地向自己的右侧闪避,到第4帧画面的时候,对手左直拳的手臂已经伸直,所以,这一拳的速度为0.15秒。不得不说,泰森这一闪避正应了传统武术料敌先机的境界: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

从第5帧画面到第8帧画面,对手的后手拳开始进攻,我们看到,泰森的反应是接着上一个动作不停,本能地低头划了一个弧线,躲过第二拳。由于身体的运动没有手臂的运动速度快,对手后面连续出了两拳,泰森大幅度摇闪再次躲开,之后泰森采用后滑步与对手拉开距离,重新进入格斗状态。

如果我们用马保国的“接化发”来分析泰森这段精彩的闪避,可以说是把“接”做到了极致。在整个1秒中(20帧)的画面当中,对手一共打出4拳,泰森做了左右摇闪,4拳全部躲过,表现出高超的身法。

但很显然,泰森这么快的闪避速度并没有超越我们前面说的0.1秒的第三类反应极限的限制。相信小伙伴们只要从图九中查一下泰森一次躲避有几张图片再乘以0.05秒就能计算出来。

从图九中看,泰森的躲避动作,都是在对手出拳的同时凭借本能(第三类反应)做出来的。但泰森为什么没有做出“化”和“发”呢?,当然了他不会“接化发”是最主要的原因,然而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来,其实即使会,泰森也做不到,因为泰森身体的移动速度尽管非常快,但其实还是太慢了,一个拳头打过来那点时间不够做出反应的。

结合我们前面的物理规律和人体的神经反射极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马保国的“接化发”违反了物理定律和生理极限的限制,完全就是错误的理论。类似的理论,我们也能在传统武术的其它拳种里见到(见图十),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图九、某传武格斗示意图

结束语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力量和速度是格斗的基础,由于物理学规律和人的生理条件限制,一个在0.15~0.2秒之内打出的直拳(5~8拳每秒)就已经接近了第三类人体无意识反应的极限。很显然,太极所谓后发制人、以静制动在理论上就存在缺陷。

可见传统武术在擂台上的失败,不仅仅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实战训练,更是在技击极理念上不符合科学的标准。面对经过现代科学优化的擂台搏击,和职业化的训练手段,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在这里,我也不是想全盘否定传统武术,毕竟,咱们的传统武术也是老祖宗在搏斗实践里得到的经验总结。但是,传统武术要想重新获得新生,必须消除门户之见,取消那些神秘主义的东西,积极拥抱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指导武术训练。

我们爱武术,但我们也爱科学,让我们的传统武术能够借助科学的翅膀,重新回到格斗的巅峰,而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嘴炮和忽悠,逐渐走向没落。

作者:郭哥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