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高科技恐慌吗 ?

你有高科技恐慌吗?    

这世界的迅速变化让人既兴奋又不安,人工智能日益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社交网络让人沉迷上瘾,假新闻和网络暴力又令人生厌,黑客、泄密、网络色情、比特币之类新名词层出不穷,所有人都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跟不上时代。伊隆·马斯克的AI威胁论耸人听闻,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董事长山姆·阿尔特曼确信自动化会夺走数百万工作机会,还有更多人生赢家在新西兰打造“末日堡垒”。

但焦虑是没有用的,恐惧只会让大脑无法思考。这些焦虑到底有没有必要,技术究竟会把人类带向何方?别慌,做个深呼吸,以下定心丸请按需服用。

机器人会抢走我的工作吗?

日本软银公司去年在东京新开了一家手机零售店,其中所有的店员都名叫“胡椒”——你大概已经猜到了,它们是一群被软银公司形容为“和善可亲、令人惊讶”的人形机器人。每位胡椒的装备包括但不限于:三个万向轮,整套防撞击系统,多个感应器,一对机械臂,以及胸前一台用来与顾客交互的平板电脑。

胡椒能表达自己的感情,也能通过它的3D高清摄像机来识别顾客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包括欢喜、悲伤、愤怒和惊讶,能够从总体上判断一个人心情是好还是坏。制造胡椒的工程师们认为,它们应该能胜任私人助理或者售货员一类的职业,而事实上,已经有超过—万名胡椒在软银商店、必胜客、邮轮和一些家庭中上岗了。

如果带着不那么焦虑的眼光,胡椒其实是一项可爱的技术发明。但评论家和预言家们迫不及待地宣布:这意味着人类劳动力即将迎来新一次的大衰退。有着小鹿一样无辜眼睛的胡椒,常被搭配以“机器人将要抢走你的工作”一类的醒目标题,出现在各媒体头条。

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论调,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会夺走大部分现有人类工作。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科学家麦卡菲(Andrew PaulMcAfee)在他颇有影响力的新书中提到,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哥机器时代”,多数常规工种比如制造业、零售业、会计、食品加工,甚至复杂的分析性工作,都在以稳定速度被电脑和机器人所取代。来自牛津大学2013年的一项研究大胆预测,美国近一半的工作在未来20年内有被AI取代的风险。

想想围棋顶级选手对阿尔法狗的惨败,无人驾驶技术的突飞猛进,还有计算机程序在德州扑克中掷出口下人赌注的气概,你大概也觉得焦虑的产生是理所应当。这种情绪在硅谷最为严重,毕竟那里的人们长期处于前所未有并日益加速的革新之中,再加上还有马斯克、阿尔特曼等一众大佬不时吹风。乐观的人们已经在思考构建一个无需工作社会的运作机制,比如给每个人发一笔足够基本生活的金钱,即便不干活也可以安心躺平混吃等死。

好像也不太坏嘛?但亲爱的读者们,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件事在你,甚至你的孩子退休之前都不太可能发生。让我们从经济学指标说起。万一自动化将对经济带来大规模变革,两件事情很可能会发生:总量生产率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工作也会变得更加难找。

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经济效益,而从统计数据上来说,我们完全看不到它有提高的趋势。在美国经济的全盛期1947-1973年,生产率基本保持了每年3%的增速,而2007年至今,平均每年的增速只有1.2%,是二戰后增长最为缓慢的一个时期:在AI迅速发展的最近两年,增速更是只有区区0.6%,这根本不是一个机器人大量取代人力的世界所应当呈现的。

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也可能是因为人力资源由工厂转移到了服务业。但即使仅关注制造业,一个自动化和机器人已经普及了数十年的行业,近年来生产率的提高也颇为有限。如美国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贝克(DeanBaker)所言,“我肯定在某些工厂,自动化正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你从总体数据上看不到这一点。”

就业市场大概也不认为工作正在流失——美国如今的失业率只有5%,许多雇主还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而且工资也在缓步增长。诚然工资涨得没有其他历史时期那样快,但上涨速度也还是跑赢了通货膨胀,以及生产率的增长。

从行业和公司之间的工作流失来看,你也找不到自动化大规模替代人工工作的迹象。根据独立科教机构“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的一项研究,自新世纪以来的岗位流失年均总量只有1950-2000年的38%。与此对应的是,工作任期的中位数也在提高,也就是说,劳动者们正身处大半个世纪以来最为稳定的时期,跳槽和被解雇的风险处于历史低位。

在所有耸人听闻的预言中,人们都假设生产力的更替在朝夕间即可完成,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就拿自动柜员机ATM来说,它发明于1970年代,而后在1990年代晚期广泛使用,到今天全美大约有40万台ATM。然而,银行出纳的数目在2000-2010年间反而增长了,这是因为ATM的推广使得新开一个支行所需的投入下降,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美国劳工部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出纳岗位的数目将减少8%——但一次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率可能都高过这个数字。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1950年登记在册的271种职业,就会发现在2010年由于机器取代而彻底消失的只有一种:电梯操作员。

一项包含17个国家、有关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和公用事业方面影响的严密研究也表明,机器人确实减少了低技能工人的工作时间,但它们并没有让工人的总体工作时间变得更少,而且还提高了平均工资。也就是说,产业自动化或许会改变人类的工作性质,但就目前而言,认定人类未来无事可做还为时过早。麦卡菲表示,或许人们应该更多地强调技术给经济带来的结构性改变,而不是只把注意力放在该死的就业市场上。

零售和交通位列最容易受到冲击的行业,但即便是这些脆弱工种,工作机会的流失也称不上可怕。根据高盛最近发布的报告,无人驾驶汽车大约最终会让全美30万名司机失业,但这在25年内并不会发生。(作为比较,目前全美的卡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总数接近400万)经合组织对21个国家的调查和预测与之相仿:只有大约9%的工作机会处于自动化的高度威胁之中。

作为一名未来主义者,你也可以选择抛弃历史数据和传统智慧,转而相信《奇点临近》里描述的指数爆发式增长。顺便提一下,这本书的流行已经是12年前的事了。经济政策研究所近期的一项报告显示,广义上的自动化在过去十年中的发展事实上减缓了。另外,摩尔定律的失效也开始给芯片换代拖后腿。最后告诉你一个事实:美国人一年花在像机器人胡椒这样的高科技玩意儿上的钱大概有113亿美金,而这个数字只有他们在宠物身上开销的1/6。

那么,人们对机器自动化的过度忧虑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制造业的转移,但事实上,大部分消失的工作只是流向了世界其他地区,而不是完全被机器所取代70我们并没有小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动驾驶的突破,但它们带来的冲击不会很快到来。甚至,我们都还无法确定它们给劳力市场带来的影响是否会超过历史上的其他重大发明,比如轧花机、洗衣机或者汽车。说到预测未来到底什么职业会消失、什么行当可能会吃香,人类总是表现得挺差劲的。而你的担心也不是什么新鲜事:1950-1960年代的人已经恐慌过一波了。那时的热门词汇叫做“自动控制”,即使在现在看来非常初级,但观察家们认为它已经足够令很多人失业了。

—方面自动化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能够创造许多财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显然会受益;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却不得不担心自己失业、还不起房贷、养不起孩子。Accenture近期的一项研究估计,人工智能在整体上大概会为美国每年的GDP增长贡献两个百分点(总增长率达到4.6%),但愿这部分产值能用在提高全民教育和医疗服务之类的地方。毕竟,分一个越来越大的饼总会容易点儿。

你患上“错失恐惧症”了吗?

43%的智能手机用户在每天醒来的五分钟之内就会查看手机

要是一天不刷朋友圈,你会担心自己跟同事聊天的时候跟不上热点吗,比如最近的“导演和女文青事件”?根据密歇根大学研究情绪和自我控制的心理学家克罗斯(Ethan Kross的理论),这应该算是“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的表现了。无数研究显示,社会驱动的FOMO来自一个人想要归属于某个群体的原始欲望,而错过一条新闻、一篇热文、一个新梗有可能让你不再属于“他们”。

“我们不自觉地下拉滚动屏刷新一条条推送,并不是要寻找什么特别的信息,而只是随时监控免得错过重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传播学研究人员桑达(Shyam Sundar)如此描述一种普遍的当代人类行为。或许是每条新推送带来的短暂愉悦让我们停不下刷新,抑或是因为人类天生对监视满足感的寻求,再或者是源自我们穴居人祖先不时伸头出去查看猛兽的本能。

“人类是需要制造意义的物种”,克罗斯表示。虽然社交媒体前所未有地做到了24小时不间断为我们的大脑注入实时头条,但这些碎片化的新闻并不负责提供意义和上下文。包括克罗斯和桑达在内的许多专家都建议FOMO患者彻底暂时戒除社交网络,就像丹麦最近的—项研究,当被试停用脸书一周后,他们的情绪和幸福程度等指数都高于没有停用的同伴。

说实话,我自己压根做不到彻底把手机扔一边。克罗斯也提供了另外一种对抗FOMO的方式:既然無法脱离,索性更猛烈地跟这个世界互动起来吧——勤奋地转发、发表评论、发布见闻、加入网络小组。这样也许能让你快乐起来,或者交到知心的朋友。

桑达建议我们,最好的做法是读完一条推送再读下一条,而且别太轻率地发表你的看法。这样做的理由是限制信息摄入,然后帮你逐渐找到那些能够真正启发和丰富你的信息源。祝愿每位网民都能在碎片信息的海洋中寻到意义,或者至少保有底线,不要成为一名网络大喷。

我的孩子能隔绝网络色情吗?

39%的青少年父母采用屏蔽、过滤或者监控的办法来控制儿女的网络活动

全世界的人类每年在最大色情网站Pornhub上打开的小视频数目多达920亿个。我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妥,但如果家里有两个正当青春期的儿子,你可能会有点担心:要是他们不小心观看了奇怪的性场景,以后没法享受正常的亲密关系和幸福生活怎么办?

出版了《女孩与性》和《灰姑娘吃了我女儿》的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奥伦斯坦(Peggy Orenstein)最近正在写—本有关男孩、男子气概、性和爱的书,当然也有关色情,为此采访了许多高中和大学男生。她认为,男孩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到底看没看过色情视频,而在于他们第一次接触时到底多大年纪。美国男孩的典型答案是11岁,回答13岁或者更年轻的也不少。他们多数并不是因为早熟,而是受到大孩子的蛊惑,或者出于好奇而去搜索(比如“大波波”),然后在数次“相关链接”之后看到了并未做好准备接受的东西。

多数男孩在首次接触时并不会产生性唤起,反之,他们更有可能感到不确定、厌恶或者怪异。多数人至少要到十六七岁才会了解那些视频是怎么一回事,在奥伦斯坦的访谈中,这个年纪的直男对待色情作品的态度各有不同,比如“我能意识到这跟现实中的恋爱关系不同,也能把它们区分看待”,或者“我觉得这已经影响到我的性生活,以及我看待女友的方式,所以不再看了”,还有自制力强的干脆坚持不看。

男孩接触色情并不完全是坏事,有研究表明定期观看色情视频的异性恋男孩更有可能支持同性恋婚姻。但同时,他们也更有可能物化女性,以及反对女性平权。这大概是因为,现有绝大多数小黄片引导他们将性视为纯肉体的行为,并且将男性气概和自我价值等同于于能否搞到美女辣妹。而对于色情视频的女性观众,有研究表明当其他女性遭到威胁和骚扰的时候,她们更不可能出手干预。

没有哪个孩子生活在真空,所以你从来别指望他们能与网络色情隔离。在中国,性教育是个家长不太愿意谈论的话题,但没有人能否认它的重要性。根据奥伦斯坦的观点,作为家长第一步就是要收起自身敏感脆弱的神经,去那些乱七八糟的网站上瞅瞅,如今的毛孩子究竟在看些什么东西。

不排除有家长认为用小黄片来做性教育材料也算个不错的主意,就像有家长觉得迪斯尼动画足以塑造孩子正确完整的女性观,但至少,你绝不应该以网络色情为起点来跟孩子讨论“性”,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先修课程是亲密关系和健康的性行为。色情大概只能算是这一切的终点,每个成年人到最后都会明白那些视频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性关系,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解构也是成长的必然经历,如同对待这个复杂世界的其他媒介那样。

黑客会泄露我的电子邮件和私人信息吗?

对一个黑客来说,窥探私人电邮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说实话,你既不是明星也不是美国总统,路人甲的私人通信对黑客来说缺乏吸引力。与其担心这个,不如好好学习一下如何识别钓鱼链接、应对勒索软件,并且保护好你的QQ密码、网银密码和各种验证码。

我会不会被自动驾驶的汽车撞到?

放松——即便在最樂观的估计下,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也还要至少三年才能投入使用。没有人能保证技术完全可靠,但它们撞到小松鼠的概率都比你亲自开车低得多。计算机远比人脑靠谱,根据美国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统计,94%的车祸都来自人类犯下的错误。自动驾驶在整体上必然能够让更多的人免受车祸。

黑客会发动核武器吗?

你觉得这个场景似乎在科幻片中出现过,但事实上它基本不可能发生,因为核武器控制系统根本没有接入互联网。它们有独立的处理器,密码也由专人保管,机密等级非常高。北纬38度某国家发射导弹的时候,美国可能对它的二级或三级制导系统动过手脚,但核武器发生类似事件的概率极低,除非按钮不幸落到流氓手里。

人工智能会与我为敌吗?

即便AI自行开发出新的AI也没什么奇怪的,但它们始终建立在人类智能的基础之上,因此不会超出入类的理解力。AI善恶与否宪全取决于开发者的心思。就算有邪恶Al横空出世,你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会有来自谷歌DeepMind或者牛津人类未来研究所的极客来拯救我们的。

科技焦虑矩阵

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数字化幺蛾子,不管是眞正值得你仔细考虑的,还是权当笑谈的,我们都列在这儿了。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