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但你又无法接受的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其实都是违反直觉的

客观地说,现在的普罗大众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文艺复兴时期,这里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这是因为在文艺复兴开始,各学科开始分家,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知识,这些知识至今都需要在大学专业课上才能完成。就拿物理学来说,牛顿力学在高中只是学一个简易版本,而不是纯粹的牛顿力学。

而我们也都很清楚,学习其实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因为学习是反天性的,知识本身具有很多反直觉的存在。就拿惯性定律来说,古人就一直无法想清楚为什么地球转,人跳起来不会落到后面去?

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的研究。重的物体先下落其实很符合我们的常识。

但是,当物理学开始发展时,仅仅是一个重物的下落,都会出现很反常的事件。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听说自由落体的结果时,其实是充满不解的。

所以,客观地说,各学科的知识本身就是反直觉的,我们才会学得极为痛苦。但是,同样是反直觉,有些反直觉,我们仔细琢磨一下,或许还可以理解。比如,牛顿力学就是我们身边的物理学。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或者深刻的思考去理解这个理论。因此,牛顿力学其实是描述宏观低速状态下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随着科学的发展,当科学发展到了20世纪,这种“反直觉”的属性就愈演愈烈。许多新的理论已经完全脱离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且甚至连科学家都对其产生巨大的疑惑。其中,最大的一个疑惑就是:不确定性。

爱因斯坦面对这个问题时,大呼:上帝不掷骰子。

而提出这个理论的薛定谔,甚至用薛定谔的猫来讽刺这个理论是莫名其妙。

这也就算了,即使是支持这个人理论的科学家,比如: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大佬波尔就曾说:

如果有人不对量子力学感到困惑,那只能说明他不懂量子力学。

当然,你一定知道,我说的其实就是量子力学。但其实不仅如此,20世纪的科学其实都指向了:不确定性。那具体是咋回事呢?

“不确定性”的世界

首先,我们还是想说量子力学,这个理论其实和牛顿力学有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描述的对象不同,牛顿力学我们可以理解成生活中的物理学。而量子力学其实是微观世界的物理学。量子力学的基础其实是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

意思是:你没有办法同时测准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具体值。你测了位置信息,就测不准动量信息,你测了动量信息,就测不准位置信息。

当然,这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当属那个“双缝干涉实验”。科学家就发现,这个实验如果你在双缝的边上装上摄像头和不装,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观测者本身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而一个原子内部的电子,其实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绕着轨道在运动,实际上,电子到底在哪,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知道知道,电子在某个位置的概率是多少,呈现概率云的状态。

以上就是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再来聊点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蝴蝶效应了。蝴蝶效应其实是一个科学家的比喻,他说: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而蝴蝶效应说的其实是混沌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动态的系统当中,初始状态的一点微小的扰动,就会引起整个系统长期而且巨大的链式反应。其实混沌效应非常广泛,我们的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混沌系统,战争的爆发,经济危机常常都是因为某一些微小的扰动而造成的。而混沌效应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的体现。而我们甚至无法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混沌系统。

而这些“不确定性”其实都和很多人秉持的一个观念相互冲突的,很多人认为:存在一个绝对客观的真理,可以描述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而无论是微观的不确定性还是宏观的不确定性都指向了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并不存在这样的“绝对真理”。

而整个20世纪不纯粹在发现“不确定性”,实际上,科学家也在思考如何克服不确定性。20世纪的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其实都是研究如何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的学问。只不过,他们所研究的范畴是不同的。我们简单说一下控制论,这是维纳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它诞生于二战时期,当时人们发现打出去的一个炮弹常常因为各种因素就打歪了,如何才能让炮弹打到预定的位置呢?维纳就提出了一套理论来拟合这个问题,后来美国的航天事业,尤其是登月就用到这个控制论。

而我们国家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的火箭、导弹、卫星想要送到预定的位置其实都很难,这其实就是钱学森在这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不确定性其实算是目前所有科学理论当中最反直觉的理论,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一句古话: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科学家则是在利用各种办法来克服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