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能更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吗??

今天看到一个朋友发的一条涉及历法的微博,值得转发讨论一下:

“有一次听公开课,讲课老师讲到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二十四节气,鼓吹‘农历比阳历更能指导农业生产’,赞美古人智慧。偏偏有个学生懂得阴阳历,站起来说,二十四节气不是按照阳历算的吗?如果不必兼顾阴历,农历要设置二十四节气干什么?阳历本身就能精确指导农业生产。堵得讲课老师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只好叫学生先坐下。”

这个老师的说法是对农历功能的常见错觉。不过我们首先要辨析一下他所说的几个术语的含义。

天文学上的所谓阳历,又叫太阳历,是指该历法的年月设置等历法成分(历法元素)只与太阳运行相关;同样,阴历,又叫太阴历,指的是该历法的年月设置等历法成分(历法元素)只与月相相关,太阴是月亮的别称。

这个老师所说的农历,天文学上一般叫“中国传统历法”,它既有阴历成分(大小月按实际月相设置),又有阳历成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视位置有关),为了调整历年长度,又规定了闰月的设置方法(这个设置方法依赖于二十四节气,从而使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不可或缺),这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合历,天文学上又称这种历法为“阴阳历”。中国传统历法在1912年民国成立之前叫皇历,民国采用格里历之后。传统历法被改称夏历,又称旧历,解放后继续称夏历,1970年之后改称农历。农历这个名词迄今还不到50岁。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一段话:世界已经够复杂了,何况还可能出现类似下列的混乱和含糊:一,不知道两个名称实际上是指同一个事物;二,不知道同一名称被用来指两种不同的事物。我们会发现,天文学上很明确的概念在这里也出现了混乱和含糊:在日常生活中农历又被含混地称为阴历,而官方的格里历则被称为阳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该老师所说的阳历指的就是格里历,而学生所说的阴历、阳历则是天文学上的说法。

我们知道农业生产与太阳的运行密切相关,所以反映太阳运动的阳历(天文学上的)天然能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农历因为包含了阳历元素,因此也同样能指导农业生产。如果老师所说的阳历指的是格里历,那么农历是否比格里历更能指导农业生产?

回答是否,而且恰恰相反,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农历仅仅是能用,但不如格里历好用。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二十四节气具体的日子在格里历里相对固定,在传统历法里不固定。例如格里历2019年的霜降是10月24日,2020年的霜降是10月23日,2021年和2022年同样是10月23日;但在传统历法里,今年(己亥年)霜降是九月二十六,接下来庚子年霜降是九月初七,辛丑年是九月十八,壬寅年是九月二十八,完全没有规律。

新华字典的附录里有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末尾几句是: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里“每月两节”,“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说的就是格里历。传统历法里没有这样的规律。

这是因为农历的大小月是依据月相来设置的。通过恰当的闰月制度可以让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实际的回归年尽可能接近,但人们无法通过月份、日期来获知太阳运动的情况。农历需要引入反映太阳运动的二十四节气,之后才可以通过节气所在的日期来判断农时。传统历法的制定者必须在每年公布下年历书的时候一一指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然而格里历与实际天象是分离的,人们能直接通过格里历的月份日期判断农时(顺便说一句,格力历历书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星期与日期的对应表,如果用于判断农时根本无需历书)。从指导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说,用格里历显然更方便。

有朋友对二十四节气感兴趣,问二十四节气本身是不是历法。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运动,是农历中的阳历元素,因为它没有提供年月日的编排规则,所以它本身不是历法,但可以通过它发展出一种全新的阳历方案,这就是北宋学者沈括(1031年-1095年)提出的十二气历。

我们知道明代之前,二十四节气是用所谓“平气法”推算的,即把一回归年平均分成24等分,从冬至时刻开始,每15.22天就是一个节气,直到下年冬至。这样两个节气合起来就是30.44天,和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沈括老师意识到历法中月的定义并不一定需要和月相挂钩,完全可以用节气来定义月,所以他在《梦溪笔谈补笔录》里提出一个完整的纯阳历的历法方案,即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以立春当日为孟春之月的首日,以惊蛰当日为仲春之月的首日,余类推,即各月首日均为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令(又称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所在日,这样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编排由实测决定。


在十二气历里,二十四节气日期固定,和传统历法比起来,显然更方便安排农事,这才是货真价实的农历。可惜的是,沈老师这个方案太过惊世骇俗,所以一直得不到统治阶级认同,直到清朝时候,学者阮元(1764年-1849年)写文章还骂这个历法方案“徒骋臆知而不合经义”。对此沈老师心知肚明,他说“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现在虽然没有用他老人家的十二气历,但我们用的格里历是纯阳历方案,和十二气历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也算是告慰沈老先生在天之灵了。

顺便说一句,现在人们说起十二气历,一般都会夸成一朵花,什么“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比格里历(公历)更科学,更理想”。但我要泼冷水了,十二气历并不实用。首先它和天象关系还是有些紧密,需要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刻来编排历月,这样就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虽然赞美者说是“更科学”,但格里历完全脱离实际天象(每月天数固定,闰日设置也不复杂),带来的好处是制历简单,小学生都能掌握,而十二气历就要麻烦很多;再者,沈括提十二气历的时候,二十四节气是用平气法推算的,节气长度固定,而现在是用定气法计算的,节气长度不固定,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固定的,极端的情况下5月将是32天,而11月将是29天,这比现行格里历还吓人了。所以我个人觉得,对十二气历恰如其分的夸法应该是拿它和传统历法比,和现行格里历比就算了。

最后回过头来再说一下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为什么他会有“农历更好”的认知?我觉得除了缺乏历法知识人云亦云,以及农历占了个好名字之外,我国现在印刷的日历、月历(也包括手机上的日历程序),通常把格里历和农历合印(合显),造成一种农历(阴阳历)就是把“阳历”(格力历)和“阴历”(传统历)合在一起的错觉,从而形成“农历已经包括了格里历,所以比格里历更好”的错误观念。

当然那个学生的认识也有不正确的地方,就是他说的“二十四节气不是按照阳历算的吗?” 二十四节气在格里历里相对固定,并不代表它是按照阳历算的,实际上它是按照太阳的视位置计算而来的:太阳在黄道上过春分点这一天算做春分,之后在黄道上每走15°就是一个节气(即上文所说的“定气法”),只能说它体现了阳历成分,不能说它是按阳历算的。需要指出,这个学生的错误印象多半也是经常看现行日历和月历而产生的。

作者丨飞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