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口碑票房都很差的《搏击俱乐部》,20年后被奉为经典?

我今天讲的这部电影很有趣。

二十年前,它被称为烂电影,但二十年后,它被视为一部杰作。

福克斯在其中投资6300万元,票房仅3700万,导致该负责人辞职。

票房不好,口碑更差。

好莱坞的报道说:“在道德上令人反感,在社会方面不负责任,故意在好莱坞面前装模作样。”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在讽刺中直言不讳地说,这是男人的SE情片。

事实上,它应该被视为一块烂摊子。

但经过多年的辗转,这部电影不仅没有在公众记忆中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凶猛。

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后来称它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电影”。

《帝国》杂志评选出100位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人物,它排名第一。

据说世界上有两部影迷最多的电影,一部是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另一部就是它——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1999.10.15

《搏击俱乐部》改编自邪典小说家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说。

1996年原著的出版就引起了很多争议,《华盛顿邮报》说它呈现出一种魔鬼般的锐利。

这样一部充满了邪恶灵魂的小说,却让大卫芬奇爱不释手。

正如他所说:“我认为人都很变态,这就是我导演事业的基础。”

似乎只有大卫芬奇才能把帕拉尼克的小说中那种强烈的毁灭感展现出来。

《搏击俱乐部》的故事是从一个男人开始的。

爱德华·诺顿是一家汽车公司的保险理赔员。

他的工作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写一堆报告材料。

或者看事故现场,把受害者的痛苦变成冰冷的数字,并把他们放入利润等式。

上班,吃饭,上班,睡觉,上班…

他因为枯燥的工作而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感觉。

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

听了医生的建议后,他去了各个疾病互助小组,通过抱着头和病友一起哭来治愈自己。

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演的玛拉,让他再次失眠。

他知道,以他人痛苦为基础的温暖更为虚伪,一切都不过是自欺欺人。

之后,他陷入失眠和嗜睡的双重折磨。

后来,在一次出差中,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泰勒。

巧合的是,公寓意外爆炸,所以他求助于他片面的朋友泰勒。

他们聊得很开心,泰勒和他做了很多疯狂的事。

例如,在高端汤中添加配料,在家庭电影中插入色情片段……

越来越疯狂,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名为搏击俱乐部的组织。

一群颓废的男人白天颓废,而夜晚兴奋则在黑暗的地下室里光着胳膊打架。

但在泰勒的领导下,俱乐部慢慢失去了控制,事情开始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

了解大卫·芬奇的人应该知道,他的电影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多逆转。

情节紧密相连,逻辑层次分明。

看他的电影,总觉得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在驱使着你,然后你越看越深,最后你突然被颠倒的结局惊醒。

为了配合这个故事的刺激,大卫芬奇对视听的打磨可以说是极致。

画面的摇摆扩展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崩溃状态。

快速剪辑是意识表达的片段流。

但这些画面只是一个故事级的表达,而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声音在大卫芬奇的电影中则是扮演了一个难以想象的角色。

例如参加搏击俱乐部的比赛。

如果你仔细听,你能听到你拳头打到身上的钝击声。

为了实现拳击到肉的真实性,音效师专门设计了一种方法:

把核桃放进死鸡里,然后打击它,再用塑料薄膜把芹菜包好打碎。

如此就模拟这部电影血腥而激烈的感觉,当然期间花了太多的功夫。

通过这些细致的表达,大卫芬奇成功地表达了观众的感受。

当然,大卫芬奇如此费心的讲究视听效果为的是这个故事。

搏击俱乐部之所以出名,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诠释了双重人格之间的斗争。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这是诺顿的“自我”和皮特代表的“自我”之间的压抑和无节制的碰撞。

在电影的开头,大卫芬奇展示了诺顿瘫痪和沮丧的精神生活。

在打印机前迷茫-做着不喜欢的工作。

每天花钱买高档家具——买着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随着现代文明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速发展,都市人都成了像诺顿一样的机器。

安于懒惰,忘记梦想,每个人都在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浪费生命。

在病态的、消极的、厌世的情绪下,一些拒绝屈从平凡的灵魂正在悄然酝酿反叛。

而皮特就是这种反叛的化身。

对于皮特的出现,大卫芬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插帧。

这是皮特的恶作剧之一:当你把一部电影剪辑成另一卷时,在间隙插入几帧其他电影。

大卫芬奇不仅把它当作故事中的黑色幽默,而且把它自己也写进了电影中。(在影片结尾,大卫芬奇还有一个鸡蛋,里面有个插帧彩蛋。真污。)

这不仅是大卫·芬奇的小恶作剧,也是泰勒性格逐渐分化为现实的过程:

当皮特第一次出现时,诺顿开始意识到生活是无聊的。

第二次,诺顿从医生那里找到了另一种治疗方法。

第三次,彼得戏谑模样的出现是对诺顿自愈的讽刺。

第四次,玛拉出现戳穿了诺顿的谎言,他再次失眠。

皮特逐渐成为现实,这意味着诺顿的“自我”精神开始完全失去控制。

对于这种失控,这个故事有两个情节。

第一次是诺顿和玛拉见面。

玛拉是个特别的女人。她过着她喜欢的生活,而且不怕死。

这就是诺顿一直期待和向往的。

所以诺顿爱上了海伦娜。

第二是诺顿出差时,他梦见飞机坠毁。

在幻想中,诺顿不像其他乘客那样惊慌失措而是一脸享受。

欲望和死亡是本能冲动的两部分。

这两件事发生后,彼得开始完全露面。

故事中有很多关于皮特是“泰勒”的一种人格的暗示。

首先,诺顿这个角色的名字从未在影片中被表达过。

他在联谊会使用化名。当他想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时,镜头会突然掉头进入下一个场景。

其次,诺顿和皮特从不在第三个人面前交流。

尤其是当玛拉出现的时候,三者从未出现在同一画面中。

面对玛拉的咄咄逼人,镜头总是摇摆不定,显示诺顿的不安。

最后,诺顿和皮特的生活太相似了。

两人第一次见面,用的是同一个手提箱,和父亲同样疏远。

然而,彼得和诺顿之间看似相似的生活实际上是极为对立的。

一个是懦弱的物质追求者,一个是叛逆的精神至上者。

这种对立也可以被看作是电影展现的精神分裂症特质——投射。

投射是弗洛伊德1894年提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它是指个体在面对自己时,为了减少内心的负罪感,将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

在搏击俱乐部里,皮特是诺顿为了逃避现实而塑造的一个人格。

例如,皮特会帮助诺顿回答他不知如何回答和判断情况的问题,判断接下来的形势。

而皮特狂野的个性和魅力正是诺顿一直渴望的。

他成了诺顿灵魂皈依的源泉。

在电影里,诺顿曾经问皮特:“如果你和一个名人打架,你会选谁?”

皮特回答说:海明威。

海明威是美国硬汉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的精神丰碑。

电影中彼得的形象在另一个层面上是海明威。他想用拳击对抗世界,传达强大的时代精神。

由此可见,《搏击俱乐部》的现实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那为什么20年前被喷成渣?

因为暴力。

当时,影片上映在“科伦拜校园枪击案”之后,当时美国陷入恐慌状态。

许多人害怕搏击俱乐部里的暴力。

已故英国影评人亚历山大·沃克曾说:“这部电影不仅反资本主义,而且反社会。”

《搏击俱乐部》的原著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美国正沉迷于疯狂消费的时代。

人们用商品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商品化生活。

消费社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孤独和麻木,迷失自我,产生身份危机。

比如,在电影中,有两个人曾经讽刺健身广告说肌肉线完全被驯化了,这只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

这样的力量是华而不实的,而这不是激烈战斗所产生的真正的力量。

此外,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皮特用枪指着店员,威胁他学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们总是选择自欺欺人来迎合别人的世俗观念。

那我们是为谁而活呢?

《搏击俱乐部》是这样的。它在不同层次上传递着动荡的情绪,因此它能打动数百万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