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三种人群发展,你知道哪些?

自媒体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那么在国内自媒体也是满地都是,甚比一抓一把的大量自媒体,比如国内自媒体的还得从2009年2月9日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为例,央视大火发生半小时后,“草根媒体”先于主流媒体透露消息。一位叫“加盐的手磨咖啡”的网友,在事发时恰好路过现场,随即用带照相功能的手机拍下火场照片,这些照片于2月9日21时04分上传到网上。之后12小时内,这批照片的访问量超过37万次,跟帖1700多个(不要在意细节举个栗而已)。所谓高手在民间,果然如此。

众多自媒体齐发,细分开始

圈子热起来了,肯定就会细分到各种领域,政治政策发布权限除外其他领域分类几乎一样,其实自媒体与新闻媒体的唯一区别就是个人/机构的区别,某些个人内容输出比机构媒体更好。自媒体除了精通领域分类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擅长有关了。

内容、颜值、美声谁更好融合现状

在选好了领域的自媒体相信都带有以下三样属性与顾虑:

1.颜值高,只写东西有点可惜?


颜值高的自媒体可以配合自身的优势,做视频媒体,可能发展比写作更快,视频自媒体的形式主要有脱口秀、美食旅行、音乐演出、知识介绍等,其中脱口秀以其强烈的个人品牌识别度、广泛的受众群体以及越来越多的精英实践者成为最受关注的形式。

2.声音甜美(有魄力),个人电台主持?


  • 除了颜值,那就勾人与镇住全场的优声了,网称音频类声媒体,它与视频、文字不同的是它不用去看,比听音乐稍稍费脑一点点。

  • 技术成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3G/4G 网络的成熟带给播客成熟的技术条件;

  • 场景增多:私家车的普及、骑行的兴起给了播客更多的应用场景;

  • 阅读疲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已经渐渐逼近人类的生理极限,这时候,语音就成为了一种良好的补充和调剂,更何况,听语音的时候还可以做其他事,而阅读则不能;

  • 市场培育:FM等网络电台的发展壮大,对用户起到了很好的培育作用。

3.写作能力强,要不要向其他方向发展?


没有颜值,没有优声,那只能静静的做个写手了。内容传播基本上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实层,也可以说是告知层,简单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第二层是解释层,涉及有真相的事实,需要有专门人才来解释,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对真相感兴趣。第三层是观点层,可谓意义层,以评论为主,这个层次的受众就更少了。

但写作可能也是三类里面较苦的一种,对比前两类视频最多只能抄袭创意吧,音频就更加很难抄袭了,但作为内容输出者可以被抄袭得淋淋尽致还不能喊冤,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劣势就不说了,如果个人学习能力强,还是可以向其他方面发展的。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要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发展方向了,其实不管是哪个类型的,小编还是觉得自身兴趣点很重要,兴趣是持续推动生产力的源泉。


原创内容来自胡多钱,转载请注明(强烈谴责不尊重版权者)

作者简介:胡多钱果批网创始人,自媒体人,科技媒体(微信公众号:huduoqian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