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亦落校园欺凌的俗套:你能保护世界,我能保护你吗?

《少年的你》在我的生活里火过三次:第一次是在微博上,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超话登上了榜首,微博热搜出现了关于二人的讨论;第二次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好多大学时候的女同学和公司女同事吵着要去看易烊千玺,男生和一些大龄剩女则带着冷嘲热讽的语气质疑到易烊千玺不过是个小屁孩,一个小屁孩有什么好看的;第三次就是在电影院七排13座上被两队情侣夹击的今天清晨九点钟。

关于一部电影的风评,影院里能听到和看到最真实的。我看到一些姑娘的脸上很淡定,大概她们是属于能够理解陈念的一类人;另一些姑娘们笑嘻嘻的。唯一在议论中提及“校园暴力”这个话题的是两个看似大学生的青年男生,他们用近似电影镜头、剪辑和场面调度的专业词汇边走边讨论。看完电影后,我很满足,虽然不是像早些年的经典青春片那样直击人心,但曾国祥已经做的不错了。关于校园暴力、关于教育美化、关于用电影语言去表达此类题材的能力。

但,究竟电影好在哪里呢?真的好吗?我想通过电影中被反复表达的一句台词“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讲讲大草自己的感受,以及我的只能给60分的原因。

一、若斯特叙事:我们该怎么保护世界?

若斯特是法国电影界研究电影叙事较为出色的人物,他认为电影叙事是时间性的,即一个事件向另一个事件的转变。这种叙事方式的好处是,他不拘泥于其它限制性因素,重点关心事件、时间和视角。

《少年的你》中陈念原本是一心只想考大学,变聪明的普通高考生。但因为同学被欺凌而跳楼自杀时,自己的一些善意行为,被拉上了叙事的主线。在观众眼里,陈念是痛心和弱势的代表,电影中多次使用手持相机对陈念的背影进行跟拍。对电影中的人物和世界而言,荧幕之外的人就像上帝,但观众比上帝无能,只能看、不能进行干预。我们看着电影世界中陈念背影,她形单影只,极其怜人。相对于电影世界而言,现实世界就像电影世界里的人对看到的电影世界。

这样的叙事虽然很绕,但很简单。虽然简单,却又不是随意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导演对电影视角的调度能力。

影片中的陈念尚且最终在“教育美化”的限制之下被导向自首,现实世界中又当如何呢? 每一部类似题材电影上映,都在尽力的揭露谎言世界,但鲜有导演能静下来,给出答案。

这是第一个不足之处,只是喊出了要保护世界的口号,但究竟如何保护世界?电影的镜头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在叙述这个世界如何残酷,如何对抗或向世界妥协。

二、落入俗套的校园欺凌:为什么世界需要被保护?

陈念被迫剪成寸头,小北向她诉说自己的身世。就像两个同样是在童年时代遭遇过性侵的孩子,面对猥琐大叔时如出一辙的动作和言语。我们看到陈念的寸头被打上背光,一个近景的镜头映出了她极度绝望又坚强的脸。难道这是世界上需要被保护的吗?我想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这不是。

创作者应该是冷静的,能够去想问题的本质,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讲的人。相比陈念和小北,这个世界上真正需要被保护的是那些对善良者施加冷眼的人,是逼迫胡小蝶致死的人。当然保护这些人的方式并不温柔,但世界之所以不堪重负,之所以变的丑陋,正是因为这些人。

曾国祥把影片的重点放在了表现陈念、小北之悲惨上,无所不尽其极的赚取观众的同情,激起观众对这两个受害者的悲悯;而恶人被淡化。这和曾经的一些同类题材电影并无两样,有些许俗套;商业意味偏重。

三、话题之大,格局之小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句话中有三个主体:世界、你、我。

三者之间有一个奇怪的逻辑,你用善良保护世界,我因为感同身受所以保护你。从爱情片的逻辑理解,合情合理,不过是少男少女怀春的事。但一个小混混连自己尚且都保护不了,如何保护一个几乎被世界抛弃的弱者呢?从“校园欺凌”的角度看,格局变小了,甚至是个谎言。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杠精的味道,远离了观众。但对“校园欺凌”题材的创作,实在是需要有更新颖、能揭露问题本质的作品出现。

《少年的你》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有待提升;但对于普通观众,的确是值得一看的片子。大草个人评三星,看了《七月与安生》觉得不错的影友,推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