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和我的祖国》中陈凯歌和管虎的短片堪称经典?

七位导演联合执导的国产剧情大片《我和我的祖国》,上映近一个月来被一大批影迷评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的历史性经典事件,被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拍摄。究竟哪一位导演的段落最好?一直众说纷纭,抛开事件本身的属性,可观的比较究竟有无高下?

新中国的七十年里,从事件看时国家命运的变化,实则是普通人的经历。每一个小我所历经的故事就是国家的大使,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的紧密关联,成为中华所有儿女同名的记忆。看完《我和我的祖国》引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共鸣,但每一代人的记忆和看待世界的观念又不尽相同,因此对影片中的片段比较便有了高低。这篇文章主要分享作者最中意的两位联合导演:陈凯歌和

一、魔幻现实主义,陈凯歌的影像世界

魔幻现实主义,取自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文学 风格;影像世界常常用来形容著名艺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色调。在这里用来自两个不同领域的词,表达陈凯歌,是受了电影中一组镜头的影响:蓝天之上,大气层外的航空返回舱像夜晚绚烂却估计的流星划过天空,地面之上三个人正骑着马儿奔腾在茫茫戈壁之上,相互追赶。你会觉得他是在表达什么,但又无法表达清楚。有白岩松曾经的一段精辟评论说,就是:我们知道他肯定在表达什么,但又说不上表达的是什么。这是作者认为的魔幻现实主义。

陈凯歌导演《霸王别姬》,一度霸占豆瓣、时光、猫眼等国内电影评分网站,甚至在全球各地区引起不同凡响的评论热潮。是其中诸如张国荣等人的表演,更是陈凯歌个人的艺术造诣、对电影语言的把控,对整个时代的理解。正如《我和我的祖国》中,几段镜头之中表达的事件,是电影画面,更是艺术感悟。

二、永远的伯乐管虎

和大多数朋友有一些差别,大部分人认识黄渤是从电影院的大荧幕上。而我是在电脑的小小屏幕上,那是几年前,黄渤的电影上了院线,排片量一度飙上榜首。而当时的我总觉得黄渤像是一阵风,肯定会很快的过去。凡是朋友们吵着要去看黄渤的电影,我总是不屑一顾。

那年过年,晚饭后爸妈要看电视,但是没有好的电视剧。我就在豆瓣找,发现一部管虎导演的叫做《农民工之生存》的电视剧评分很高,画质虽然差,但开了会员还是勉强能看。偶然的机会,我陪爸妈看了一集,才发现黄渤的演技。那天晚上,我忍不住去查任何关于黄渤的资料,才发现黄渤最早出道于管虎的电影短片《上车,走吧!》,在短片《上车,走吧!》中黄渤演技爆炸,征服了管虎,于是管虎也成了黄渤的伯乐。

如今《我和我的祖国》中,管虎依旧启用了当初的千里马黄渤。作为整部电影的首要组成段落《前夜》像千军万马奔袭而来,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黄渤饰演的角色林治远是时任市建设局技术负责人,同时也是天安门广场国旗杆的设计兼安装者。他那知识分子的形象,有执着和骄傲,也有一丝不苟的认真,像极了迷人的青春情怀。

《我和我的祖国》没有一味地强调爱国,更没有大谈特谈历史,而是从小人物平淡的切入,感人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