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动物找回自然的野性?

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几百万年。在这个有着45亿年历史的星球上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人类短暂存在的痕迹,比如,穿过森林的道路,或者草原上的农田。随着人们对地球的开发,人类的活动占据了野生生物的生活圈,让曾经活跃一时的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比如渡渡鸟、斑驴等。

动物的灭绝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而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我们人类也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生物圈中,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生物多样性降低,其危害是巨大的,也必将影响到人类。例如,最近频频发生的森林火灾就与大型食草动物的消失有关,植物的减少也会降低生态系统对洪水的抵御能力。

20多年前,一些科学家提出了让自然恢复野性的想法,这种“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实践行为被称作“再野生化”。科学家们希望再野生化能够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让生物圈在面临一些灾害时,能有更大的容忍度和恢复弹性。不过,要改变一个生态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在成功的经验面前,也没有人敢贸然行动。

“狼群效应”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物种的再野生化,它的主要策略是保护或引入关键物种,以重塑生态系统,同时减少人为的干扰。在自然景观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在1995年对狼群的重新引入。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狼不是会猎杀掉很多动物吗?其实狼也会为其他物种带来生存的机会。

在20世纪初,美国建立了黄石自然保护区。1914年,为了保护公园中的鹿,人们开始猎杀狼,到了1926年,公园里所有的狼就都被消灭了。在这次狼群重回黄石生态系统前,它们已经缺席了70年,在这期间,鹿群没有了天敌,不断壮大,让公园里的植被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虽然刚引入的狼群在数量上还不占优势,不能立即减少鹿的数量,但是它们使鹿的行为方式改变了。鹿群开始有意避开容易遭到伏击的特定区域,比如河谷和峡谷,于是这些地方很快重新萌发了生机。某些地带的树木高度迅速增长,光秃秃的河谷两侧密布起白杨、垂柳、三角叶杨的树林,而随着这一切的发生,鸟儿也开始入主森林,鸣禽和候鸟的数量显著增加了。

有树木提供佳肴,河狸的家族也繁盛起来。和狼一样,河狸也是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为其他物种创造出新的生态位,而河狸在河流中筑起的堤坝无论对于水獭、麝鼠、野鸭、鱼群还是两栖爬行类动物来说都是良好的栖息地。

狼群的引入竟也改变了河流的“行为”。重生的森林加固了河流的堤岸,河岸不再像以往一样频繁崩塌,于是河流走势也就稳定下来,河湾的曲折减少了,河岸的侵蚀弱化了,河道变窄了,沿河形成了更多水潭和浅滩。总之,狼群的引入让整个黄石国家公园焕然一新,不仅改变了生态系统,还改造了地理形态。

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精妙,我们要做的只是将一些失落的物种带回原位,大自然便会发挥神奇的力量,恢复活力和野性。

三个关键因素

虽然有引入大型野生动物成功的案例,但是仍有许多人对野生动物回归产生担忧。因为生态系统是动态和复杂的,如果人们只是单纯地创建保护区和禁猎区,或者贸然引入一个物种,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

那么,重新野化自然环境,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在一个地区,更多的大型食草动物,例如牛、驼鹿、羚羊等,意味着它们会产生更多的粪便,这将有助于土壤肥沃和维持植物生长,以支持其他食草动物。此外,更多食草动物的出现意味着食肉和食腐动物有更多的食物。同时,动物四处游荡意味着它们会携带更多的花粉穿过整个地区,帮助植物繁殖。

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担任不同角色的动植物越多,生态系统就越能更好地自我控制。因此,具体的再野生化措施一定要考虑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复杂性。

其次要注意的是自然干扰。其实森林中的小火灾是有好处的,它们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同时燃烧后的区域没有了可燃物质,相当于天然的防火隔离带,可以避免大型火灾的蔓延。但是如果这些火灾发生的地点离人类频繁活动的地方太近,我们就会把这些小火灾扑灭,从而增加将来发生更大、更具毁灭性火灾的可能性。此外,人为清理小型自然灾害还可能影响一些昆虫的生存,它们有时把一棵被大火烧毁的树当做自己的新家。

最后,还要考虑这些生物的分布。在生态系统中,自由活动的动物能够更好地避开其他可能与它们争夺资源的动物,而且也有更多选择伴侣的机会,这会增加它们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在考虑到三个关键因素的前提下,具体的做法应具体分析。为了提高食物链的多样性,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一个地区缺少哪些物种。例如,荷兰于2007年开始引入欧洲野牛,欧洲野牛曾生活在荷兰,但是由于捕杀而消失。引入野牛的是荷兰沿海沙丘地区,原本该地区森林、草原和灌木丛混合生长,但该生态系统正在遭受一些植物的侵袭,比如山楂树,它们带有的短刺会割伤其他食草动物,而身形庞大(平均体重610千克)、皮糙肉厚的野牛不受山楂树的影响,当它们漫步时,小的山楂树会被轻易地踩倒,为其他物种开辟了生活区域,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山楂树的扩张。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英国重新引入河狸,加拉帕戈斯群岛引入巨龟等等。

另外,野生化的过程也需要我们普通人和专家的参与,找出人类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阻碍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例如,过度地开垦林地用于农业等。

最后,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再野生化的过程也一样。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因此措施也必须是动态的。同样的例子,荷兰在2007年仅引入了三只欧洲野牛,在观察了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后,于2008年又引入了另外三只。同时,当地政府在后续的10年内,全程跟踪观察着该地区的情况,直到2017年,才宣布再野生化项目的成功。

再野生化的延伸

除了地球生物圈,人体也是一个“生物圈”,各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我们的身体上,有些微生物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更多地生活在充满废气等的城市环境中,人体中的共生微生物多样性也变少了。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将再野生化的概念扩大,应用于人体本身。

众所周知,城市居民的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农村居民。研究也表明,生活在亚马孙丛林中的人们,有着传统的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这些人拥有非常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为了让与城市居民共生的微生物变得更加“自然”,一些研究者提议,城市规划者应该在城市中多设计绿地空间,如社区花园和小的公共花园等,重塑城市居民的微生物群落。当然,这些绿色空间也不是随便设计的,需要考虑到它和人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种植哪些树木和灌木以促进哪类微生物生长等。尽管还未能真正应用,但这确实是再野生化的新角度。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找回自然的野性都是对待地球母亲和我们自身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