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是如何炼成的?

唱歌是一门技艺,需要各个器官的密切协作。然而发声器官除口腔、鼻腔等体外器官外,大部分器官分均生长在体内,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些器官的神经反应均不敏感,因此,要想改造他们的性能却非易事。

说到人的发音器官,就得先了解喉部的构造。喉,位于颈部中央,上接咽腔,下续气管,由5块喉软骨构成——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不仅是气体进出的门户,也是人类发音原动力器官,成年男性的喉长约4.4厘米,女性长约3.6厘米。

每条声带的前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后端分别连着两侧的杓状软骨。它们可以活动:呼吸时分开声带,发声时则使声带闭合并拉紧它们。声带是一个弹性结构,通过周围喉肌和喉软骨的协同牵拉作用,可延长约50%。

除了真声带,还有我们所说的假声带。在声带上方靠近喉口的管壁处,有一对左右生长的室襞就是假声带,它与真声带呈平行状态,其表面呈淡红色。两假声带之间的缝隙称裂前庭,它在歌唱发声时主要起阻挡气流的作用,一般不参与振动。

我们之所以可以听到很有质感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发出后还要产生共鸣。歌声共鸣器官由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与各窦组成。其中胸腔、鼻腔属于不可调节的固定共鸣腔;而喉腔、咽腔与口腔属于可调节的可变共鸣腔。歌唱时,声带所产生的震波,一部分顺喉室、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各窦去形成共鸣,而另一部分则顺气管到支气管(胸腔)去形成共鸣。

歌声可以分为物理属性与心理属性。声乐学认为,物体振动具有三种物理属性,即频率、振幅和振动成分。由此对应在听觉感受上亦产生三种心理属性,即音高、音量以及音色。

一般而言,在产生振动时,声带形状愈长、愈厚、愈松弛,则声带振动的次数愈少,发出的声音愈低;声带形状愈短、愈薄、紧张度愈强,则声带振动次数愈多,发出的声音愈高。

音量主要取决于声带振动的振幅(声带颤动时所占空间的大小)。一般而言平时说话时声门下的气压在呼气时大约在667pa左右,而歌唱发声时则迅速增至5.3 - 6.7kpa左右。

歌声音色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音响学所指的声音,实质上都是由许多纯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称为复合音。这些纯音只是乐音中的一个振动部分,组成乐音的各个纯音,各有不同的频率,因此高度也就不同。频率最低的第一纯音,又叫基音。乐音的高度,一般是由基音频率(基频)决定,基频也就是乐音的频率。

另一个影响乐音质量的因素是喉头所处的位置是否得当,发声时是否稳定松开,将直接影响到歌声发出的质量。经实验得出结论:在镜前,如果试作打哈欠状,你会立即感到,略向前突出的喉头(喉结)下降,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是闷暗的,然后再做吞咽动作,你会看到喉头上升,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带有喉音;喉头的这两种极端位置之间相距5cm—6cm或更多些。喉头这样移动是在第三到第六节颈椎之间进行,在平常的安静状态中,喉头处于颈部中间略靠下的位置上,此时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最为悦耳。  

另外一个大家熟知的问题是,唱歌好的人往往都善于用假声。根据发声生理学的研究,真声主要是使声带作整体振动,声门完全闭合,发出的一种明亮厚实的声音。真声类包括我们所说的“胸声”、“大嗓子”、“大本腔”等,这种声音振动频率较低,灵活性较差。假声则是使声带作局部振动,声门闭合呈梭形合缝状,边缘变薄且锐利,发出的高远轻巧的声音。这种声音频率高,灵活性强,但音质较空虚。属于假声类的有“小嗓子”、“头声”等。很多人误以为真声是真声带发出的声音,而假声则是由假声带发出的声音。其实,无论真声或是假声,都是由真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只不过振动的形态不同而已。  

真正的好声音应该是综合了真声与假声发声法的优势,不像真声那么重,又没有纯假声那种虚沓感,这就是唱歌的人着重训练的“混合声”。

(答案整理自蝌蚪五线谱、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