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尼茨“狼群战术”失败撤离大西洋,为什么不挨批?

1943年5月,德国在各个战场上的形势不容乐观,全然没有了二战爆发初期摧枯拉朽的态势。就连一直让盟军如坐针毡的德国潜艇,也随着邓尼茨的命令,全部撤离了盟军赖以维持战争的大西洋“生命交通线”。

自从盟军动用以航空母舰为主的支援舰队,游弋在陆基轰炸机到不了的“非安全区”,并主动对德国潜艇采取迅猛的攻势,邓尼茨的U艇损失惨重,一个月就损失41艘潜艇。盟军的护航编队终于可以自由地出入“非安全区”。

撤退大西洋,是U艇的明智之举。

这一时期,德军在各战场的失利让“小胡子”大发雷霆,许多高级将领被撤职、处分。现如今,大西洋U艇的撤退,邓尼茨难辞其咎,他做好了挨训的准备。出人意料的是,“小胡子”并没有暴跳如雷,只是沉着脸一言不发地听着他的汇报。

首先,潜艇战失利的根源在于盟军空中反潜力量的加强。由于潜艇的防空能力很弱,往往对飞机束手无策,只能躲避、挨打。因此,U艇在“非安全区”的优势可以保证,但随着航空母舰编队的加入,潜艇在“非安全区”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

尽管“狼群”也曾冒着挨打的风险对护航编队进行勇敢的攻击,但依旧没有转变局面,损失却很大。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潜艇部队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再加上盟军将猎潜上升为战略层面,各种反潜设备孕育而出,U艇四处挨打,只得撤退。

其次,以前的盟军几乎就和“瞎子”一样,只能靠目测观察去掌握德国潜艇的情况,而隐蔽性更强的U艇经常神出鬼没、频频得手。德国在研发水下续航能力更强的潜艇同时,盟军也在研发搜索和发现潜艇的设备。

现如今,盟军新研制的测向仪、厘米波雷达等先进搜索设备装备到护航力量上,甚至装备到了商船上。U艇在盟军面前无秘可保,哪怕是漆黑的夜晚和恶劣的天气。战争就是这样,在彼此的较量中,升级设备、改变战术,甚至是颠覆传统军事理论。

更要命的是,随着美军的参战,凭借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军事潜力,武器的研发和生产更是已惊人的速度交付部队。而德国的战争潜力几乎消耗殆尽,掠夺来的资源重地也渐渐失去,不要说潜艇,就连燃料也不能正常供应。

说到底,战争的胜负拼的是国家实力。德国的军事潜能已发挥最大,对于潜艇的投入和反搜索设备的研发都相对滞后。潜艇作为纯技术兵种,不是简单地靠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去支撑这场战争,从目前来看,撤退是明智之举。

邓尼茨的“狼群”何去何从?

“小胡子”对于邓尼茨的汇报和解释,只是静静地听着。作为陆军二等兵出身的“小胡子”对于陆地作战多少还是有些发言权,但对海军和海洋意识几乎是“门外汉”。这是他不吭气的主要原因,他想听听邓尼茨下一步怎么干。

邓尼茨也深深地感受到,尽管潜艇部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让400艘U艇躺在“家里”从里到外都是说不过去的。有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下阶段的行动方向就是弥补自己的过失,这不是托辞,这是职业军人该有的担当。

他认为,盟军的武器技术方面已遥遥领先于德国,同时“缓过劲”的同盟国都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对于大西洋盟军的防御力量到底有多强,或者说以后还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未知数。但唯一可以明确的,德国比不过盟军的发展。

也就是说,德国潜艇在大西洋的作用越来越小,不可能再有称霸一方的机会。然而,即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通过潜艇战去牵制盟军的军事力量,作用还是很大的。在他看来,如果运用得当,潜艇战可以完全起到牵制作用。

一是,当前德国陆军在各战场与对手形成拉锯战,有些战场已显现出明显的颓势。德国本土也经常成为盟军的轰炸范围,这些都需要物资弹药来保证。对其商船队继续采取袭扰战术,尽管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盟军1/3的损失量还是可取的;

二是,盟军为反潜不得不出动数以百计的军舰、飞机前来保护,如果停止潜艇战,这些武器一定会用于其他战场,甚至是飞机带着炸弹轰炸德国本土,战舰去切断德国出入北海和挪威的海上交通,会引发一连串不利的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军人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虽然武器技术不如人,但一定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更何况,全军都在战斗,唯独海军没有作为,这是军人的耻辱。不管怎么说,都要继续战斗下去。

“小胡子”对此十分赞同,要求“决不允许放松潜艇战”。在他看来,与其在欧洲沿岸与盟军对战,不如将大西洋作为前沿阵地,效果要好得多。邓尼茨的汇报非但没有挨批,还得到上级的认同,他颇为高兴地离开了德军大本营。

让他没想到的是,盟军的做法彻底打消了他的想法。

大西洋上没有U艇的袭扰,盟军的护航编队获得了一段久违的轻松,让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战争就要结束了。但在盟军中,一些保持高度警惕的将领们却将目光盯在了比斯开湾,他们清楚地知道,邓尼茨手里的400艘潜艇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以前,德国潜艇进攻护航编队时,盟军防守并凭借先进的反潜装备打击对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在海上看不到U艇的影子,这让几百艘军舰和几百架飞机无所事事,这是巨大的浪费。应该主动出击,找出U艇的位置并消灭之。

很快,哪里的潜艇基地最多就去哪里,“打狼”要到“狼窝”去,在盟军高层中形成共识。比斯开湾沿岸布满了大西洋德国潜艇的基地,同时是德国3/4潜艇往返战场的必经之地。一张“捕狼”的大网扑向比斯开湾。

陆基航空兵开始有针对性的攻击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在测向仪、雷达的指引下,航空兵搭载着先进的深水炸弹和火箭弹寻找着目标。同时,对潜艇基地的轰炸也在进行,一个飞行大队破天荒的取得了在一个月中击沉潜艇6艘、重伤6艘的战绩。

2个月下来,盟军在有德军岸防火炮保护的情况下,击沉潜艇35艘,这可是先前不可能有的战果。对于邓尼茨来说,这几个月的心情坏透了,盟军的反潜飞机居然敢在其“门前”大开杀戒,犹如“骑在脖子上拉屎”一般。

他命令U艇采取结群通过海湾,损失减少了不少,并成功地击落了几架盟军飞机。这个意外的收获让他哭笑不得,德国潜艇打商船不行,居然打起飞机来。盟军这种“打上家门”的做法,也预示着德国海军的衰落。

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狼腾大西洋》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