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偶尔我也会觉得
可能永远遇不到那个想结婚的人
我仍然相信
总有一个人会走进我的世界
改变我
仅仅十月份,就受邀参加好几场朋友的婚礼,伸出一只手也数不清当伴娘的次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打开朋友圈,红本本的暴击扑面而来。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进入了婚姻,而自己却不知不觉单身了很久。
也不是不想脱单,会主动参加交友活动、尝试见家人朋友推荐的对象,或者下载社交软件,可是左划右划,却划不来一个投机的人,慢慢地就感觉倦了。
能够接触到的好像总是不合适,而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认识新人的成本又格外奢侈。到了周末,我更愿意选择宅在家里,一个人在家睡到大下午,玩玩手机,点个外卖刷个剧,一天就过去了,脱单的动力也越来越弱。
就像一个粉丝说的:“我单身了很多年了,很想恋爱,但一直没能脱单。而且这种‘脱不了单’的感觉,随着单身时间越长好像越来越严重……我是受到‘单身诅咒’了吗?”。
脱单越来越艰难,这个世界上真的还存在那个对的人吗? 我们都曾怀揣过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出现在生命中,能够在彼此过去人生的基础上走入内心,开始一段充满可能性的新关系。
而现实却是一地鸡毛,听过太多劈腿出轨的故事,离婚率逐渐上升,人们的婚姻连同感情好像也在加速地迭代和更替着。社会在加速发展,感情在迅速崩溃。
单身的你可能觉得,感情太不可靠。与其寄托给一个注定会失去的人,还不如不曾开始。一个人更自由,看书写字健身旅行,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也可能认为单身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比如:“社交圈太小,每天来来回回遇到的就那几个人”、“工作太忙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谈恋爱”、“没钱买不起房,经济条件不好,别人看不上。”
你慢慢地也开始认同,可能自己就是无法脱单的体质,好像自己注定就是一个人的状态。
很多单身的人会抱怨自己难以脱单,好像中了一种单身魔咒,但这些人不一定会意识到,一直单身也是因为你一直在选择单身。
在硕大的城市里,独身有独身的自由,“可以把全部精力投给自己”,“在花钱和熬夜时无所顾忌”,“拥有数不清的社交时间”等。
我们慢慢习惯了一个人吃饭、逛街、看电影,跟自己说晚安。只是在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回到家中面对空空的墙壁;在大半夜被腹痛惊醒,一个人起来打车去医院吊点滴;在被繁忙而压力很大的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时,无人与你话衷肠。
我们在这种状态中无时无刻不在品味着孤独的味道。放假就想家里蹲,朋友只在微信里,家人许久不联系,娱乐主要靠手机——这样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我们慢慢地主动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外出、与人交往似乎变成了一件门槛很高的事。 在这样长期的自我孤立中,我们逃避和抗拒着人际交往。“我害怕被拒绝”、“我就喜欢一个人呆着”,它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隐匿,给想接近自己、和自己建立联结的他人关上了门,让爱情的发生变得更加艰难。
同时,爱也令我们心生恐惧。
爱包含了妥协甚至牺牲,包含了对单身时个人习惯的颠覆。我们害怕爱会带来伤痛,害怕被拒绝,也害怕失去对方。
尤其是在现在这样快速变动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相逢是碎片化的。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看到的并不是完整的他,并不包含他过去生命中所有的形形色色。
一段全新的、认真的关系,意味着两个人要在未知的旅程中开拓出一个彼此共享的领域。这片领域是如此庞大而难以预测,意味着不得不承受的巨大风险。
Dr. Pat Love说,“当你渴求爱情时,痛苦往往是相伴的。”于是我们既渴望,又恐惧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对爱的防御心理,给了我们安全和保障的错觉,认为它会使我们免受伤害,实际上却阻碍了我们获得所渴求的亲密感情。
然而我们生来就是群体动物,就算取得了再高的成就,如果无人可以分享,我们还是会感到少点什么。这种感觉,就像在荒野上被猎人追赶一样,长期难以摆脱。
这是因为,唯有深刻的链接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上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们渴望“信念、热情、与他人的亲近感”,我们渴望爱与被爱。
与童话故事、偶像剧完全不同的是,大多数的爱情既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靠消极的等待得来的。世界上并不存在那个“唯一”对的人,能够与我们完全契合。
拥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并不是随机发生的小概率事件,而是需要做出努力,需要我们首先迈出一步,找到那个不完全契合但还不错的人,和ta开始一段新的可能性,从而共同努力和彼此塑造。
KY测评部以尼可西亚大学演化心理学家Apostolou(2017)的研究为基础,针对单身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总结,找到了最容易导致个体单身的13个因素,主要分为四大类:个人选择、社交技能、生活经历、客观限制,帮助大家了解自身的脱单可能性,分析你难以脱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什么阻碍了你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以及怎么样做才能拥有甜甜的爱情。 一、个人选择
表面行为:“明明想脱单,面对有点好感的Ta,却又缺乏行动的动力。”
真实原因:
1、随着对单身生活的习惯,人们因为自由、没有限制而热爱单身。
2、感受到恋爱结果的不受掌控之后,我们也更加容易产生“不如把这些时间、精力投入在别的地方”的想法(Josselyn, 2017)。
3、Mallinckrodt指出当一个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其他的情感联系,那么他们即便内心相信自己想要脱单,也难以真正产生动机去引导他们在行为上为此付出努力(1995)。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除恋爱以外的方式来获得幸福感,脱单变得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
二、社交技能
表面行为:“社交圈太小,每天来来回回遇到的就那几个人。”
真实原因:
1、相比于现代社会,工业时代的婚姻更多的取决于父母和家庭状况、社会等级等制度安排(分配男/女朋友),人们并不需要具有出色的社交技能去吸引异性。
2、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与亲密关系的需求,曾经的制度安排随着时代的改变已经难以发挥其作用。现代社会对人们的社交能力,尤其是恋爱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人们发现自己无法跟异性建立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时,可能没有察觉到,虽然爱人是人的本能,恋爱却是一项需要练习和实践才能提高的技能。 三、生活经历
表面行为:“很难相信爱情了,有人追的话第一反应是逃。”
真实原因:
1、尽管当下我们已经有了全新的生活,但过去那些关于爱与安全的感受依然影响着我们之后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
2、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在感情上有过创伤的人,进入一段关系意味着,过去的伤痛被唤起的概率大大地提高了,因为关系中的每一次不悦,都有可能成为让他们再度陷入痛苦的刺激源。
最扎心的事莫过于,那些单身了越长时间的人,反而会更加难以脱单。时间越久,越是熟悉,人们就越会害怕对于现状的改变以及恋爱带来的不确定和风险。
四、客观限制
表面行为:“没钱买不起房,经济条件不好,别人看不上。”
真实原因:
1、金钱和金钱观都是影响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恋爱成本是在逐渐变高的。人们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2、经济是生活的保障,但不是爱情的必需品,有更多的钱不代表有更多的爱。
3、Jones(1978)发现,个体可能会运用看似合理的外归因(将事情的结果归结于与自己无关的外部因素)维护自己的自尊。因为,比起自己拼尽全力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被评价为“能力不足”、“不会交流”、“没有魅力”——即便这种评价实际上只来自他们自己,人们宁愿自己将失败理直气壮地推给“没有足够金钱”。
毕竟,对许多人来说,面对和接受“我努力了也不过如此”这件事,才是最困难的。盲目地将原因归结为经济可能是在人为地给自身脱单增加障碍。
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长,希望大家可以在想脱单时,也能直率坦诚地付出行动,遇见那个你希望余生的每一天都能互道“早安”“晚安”的人。
References:
Apostolou, M. (2017). Why people stay singl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1, 263-271.
Apostolou, & Menelaos. (2015). Past, present, and why people struggle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 9(4), 257-269.
Apostolou, M. (2019). Why men stay single? evidence from reddit.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5(1), 87-97.
Jones, E. E., & Berglas, S. (1978). Control of attributions about the self through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The appeal of alcohol and the role of underachie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 200-206.
Josselyn,J. (2017). 5 Reasons Why It’s So Hard To Date Later In Life. HuffPost.
Kaufman,C. (2013). Why finding a life partner isn’t that simple. Psychology Today.
Mallinckrodt, B., Gantt,D. L., & Coble, H. M. (1995). Attachment patterns in the psychotherapy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of the Client Attachment to Therapist Scale. Journal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3),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