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空战期间,为什么说海上威胁大于空中威胁?

1940年的欧洲,沉浸在一片国破家亡的痛苦中。马奇诺防线没能阻挡住德军的进攻,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大国”的法国一个月就投降,仅剩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在进行不屈的抗争。但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好这个岛国还能坚持多久。

丘吉尔临危受命,成为战事首相挽救危机中的英国。让他倍感棘手的是,自从法国的沿海港口成为德国海军基地后,德国人一面准备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一面派出潜艇不断地袭扰其海上交通线。尽管商船有护航队保护,但依然损失惨重。

邓尼茨的U艇部队为什么不怕英国护航队?

首先,随着英、法联军在欧洲节节败退,几十万的部队撤退到敦刻尔克。眼看着就要被赶下海,但好大喜功的戈林说服“小胡子”让陆军停止推进,由空军完成最后的战役。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喘息机会,可以将围困中陆军撤回。

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尽管有30多万的英、法部队撤往英国,成为日后反攻欧洲的攻坚力量,但其海军在撤退过程中,遭受空中和海上的攻击,损失了大量的战舰,最终造成商船护航能力的减弱。

其次,英国对付潜艇的方法单一,效果不佳。当时,英国海军对付潜艇主要是依赖于驱逐舰等小型舰艇投放深水炸弹,通过水压引信引爆将深水中的潜艇击沉。因此,大多对潜艇的攻击都是由舰艇指挥官估计出的大致位置进行攻击,误差很大。

尽管英国军舰上安装了潜艇探测器,也就是声纳,能判断出对手潜艇的位置,但其只能在400-600米的范围内发现水面状态的潜艇。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夜晚出动或水下的潜艇毫无办法。这样的护航能力显然对邓尼茨的U艇构不成威胁。

于是,邓尼茨要求他的部下采取夜间以水面状态(不在深水中)攻击英国护航运输队。一是,在夜晚,英军驱逐舰受声纳所限,在500米以外很难发现潜艇的行踪;二是,如果英舰通过探照灯去搜索目标,反而暴露自己的位置。

同时,商船、油轮高大的“身躯”在夜光的反衬下,显得格外瞩目,成为U艇的活靶子。邓尼茨的20艘潜艇各自为战,利用夜色在英国海上交通线上频繁出击,仅一个月就击沉110艘商船,总吨位达50万吨。

尽管战绩辉煌,但单艇攻击的弱点也暴露无遗。

过去英国商船在大西洋上来来往往的自由航行,形成了一条有迹可循的交通线,极易受到攻击。自从德国潜艇开始不断袭扰,丘吉尔就决定采取护航体制,将商船集中起来,并在战舰的护航下进行运输。这样做,大大降低了被发现的可能性。

要知道,在浩瀚的海洋中,没有准确的位置,是很难发现一个目标的。再加上潜艇低矮的舰身,发现英国商船队的概率更加低下,往往在海上游弋很多天才能发现目标,有点像“撞大运”的感觉。

但发现目标,也很难与数量占优势的护航军舰相抗衡。尽管英军的深水炸弹误差大,但往往是3-4艘战舰围攻一艘德国潜艇,击沉对手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常常是一艘潜艇发现船队后,只能击沉一艘商船,就不得不脱离接触。

以U-99号潜艇为例,在预定巡逻区等待了很多天后,发现有3艘驱逐舰护航的运输队出现在地平线上。全体官兵兴奋不已,立刻占据有利位置发射鱼雷,击中一艘货船,但也暴露了目标,两艘驱逐舰向其冲过来。

“紧急下潜”,潜艇下潜到45米时,四周就响起一片深水炸弹的爆炸声,潜艇被震得东摇西晃。英国军舰发出的声呐声波在安静的潜艇内发出刺耳的声音,这时的艇员都屏住呼吸,期盼着对手投光深水炸弹,而后离去。

U-99号已下潜了110米的深度,头上的英国驱逐舰似乎有投不完的深水炸弹,直到攻击6小时后,才悻悻地离去。然而,不投炸弹不代表英舰离去,U-99号又纹丝不动地等待了12小时,此时艇内空气污浊,臭气熏天。

下潜18个小时后,它终于破水而出,艇员们争先恐后爬出潜艇,躺在甲板上,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就像刚刚从死亡边缘回来一样,充分享受着自由的快乐。同样的经历让邓尼茨下定决心改变被动局面,对现有的战术进行调整。

“狼群战术”。

当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邓尼茨作为一名潜艇指挥官成功地将一艘几千吨的商船击沉后,潜入水底;当其再漂浮上来时,英国护航舰队的所有炮口对准了他,就这样,他和他的艇员成为英国人的俘虏。

这样的失败经历,以及U-99号死里逃生,充分证明了单艇攻击的战术已经过时,必须将潜艇组成战斗群,形成更大的攻击力,才能在这场“绞杀战”中充分发挥潜艇的最大优势,斩断英国人“生命交通线”。这就是“狼群战术”。

首先,法国投降后,德国潜艇的航程缩短了450海里(800多公里),大大提高了潜艇的作战效率。同时,英国商船不得不远离比斯开湾,改走爱尔兰以北海域,只需将潜艇配属在英伦三岛附近,就能达成封锁目的。

将多艘潜艇组成的战斗群展开在英国交通线上,先发现目标的潜艇先不攻击,而是将商船的方位、航速等数据上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向所有的潜艇发出集结的命令。也就是说,一艘发现目标就等同于全体发现了目标,提高了发现概率。

其次,增加攻击力,提高威慑力。一艘U艇的鱼雷数量不过15枚左右,而6-8艘潜艇对船队形成包围后,100枚左右的鱼雷同时进攻,不仅实力大增,而且相互策应,甚至多艘潜艇攻击一艘大型船舶,命中率大大提高。

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一改过去打完就跑的战术,继续扩大战果。由3-4艘驱逐舰、护卫舰执行反潜任务,面对多艘潜艇攻击时,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这边逼退了对手的进攻,那边又遭到了攻击。无形之中,这个战术还提高了安全性。

1940年9月-12月,邓尼茨与他的潜艇官兵们迎来了最欢快的时光。“狼群”在大西洋上大开杀戒、频频攻击。例如:9月20日-22日,5艘U艇击沉了24艘组成编队的11艘商船;10月19日,6艘U艇击沉了34艘商船中的17艘等等。

1940年的下半年,对于英国来说,不仅有来自空中的威胁,皇家空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更有来自海上邓尼茨的“狼群”攻击,几乎将英国人“海上生命线”掐断,此时的英国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岌岌可危。

如果德国再坚持一段时间,哪怕是1-2个月,英国人还能坚持到底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狼腾大西洋》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