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镜中的自己会比照片好看?

一个人的相貌会在照片和镜子中略有不同,不上镜的人甚至有较大差异,而镜子里的自己会比照片更好看,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包含许多科学依据。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是大小相等,上下一致,左右相反,面对镜子举起右手,会发现镜中的人对他来说举起的是左手,也就是说你真实的脸和镜中看到的脸刚好左右颠倒。

而人脸并非左右完全对称,下图中间的是正常脸,左边是由两张左脸组合在一起的脸,右边是由两张右脸组合在一起的脸,大家可以观察面部的微妙变化。

将脸左右颠倒,对相貌美丑并不能产生多大影响,影响的只是你对原先相貌的熟悉度而已。但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单纯接触效应,人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到喜欢。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看到一个长得丑的人,第一印象是长得丑,但多看几次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会认为其实也没那么丑,对丑的感觉逐渐淡化。

因为你不熟悉自己正常的脸,每天见到的都是镜中左右颠倒的脸,所以会对自己熟悉的镜中颠倒的脸觉得好看,当看到照片的正常不颠倒的脸就会觉得陌生,觉得丑。

单纯接触效应是有科学依据的,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赛安斯将实验者分成几组,每组都会观察一系列陌生人照片,通过不同的观察次数对实验者的偏好进行统计。表明那些被观看次数越多的照片,被偏爱的概率也就越大,呈正相关。

焦距

镜中的自己更好看的另一大原因是照片在拍摄过程中,不同焦距会对脸型产生不同变化。上图中间的是正常拍摄时50毫米的焦距,不同焦距下的相貌差异肉眼可见。

冻脸效应

大脑的面部识别系统演化来是加工动态脸的,镜中自己的脸是动态连续变化的,而照片是某一时刻的相貌,动态审美的感受普遍强于静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冻脸效应,也是镜中自己比照片好看的原因之一。例如,一位演员的视频被暂停在某一瞬间,面部表情被定格时的照片就不如视频有吸引力,许多人拿明星在某个瞬间的丑照来调侃也是同样的原理。

不上镜的解释

明明镜中看起来脸很瘦,但拍出来却显得脸大不好看,这种不上镜的现象很多人都有。

因为摄影镜头是凸透镜成像,穿过凸透镜中心和边缘的光线最后汇聚在一起会产生微小的像差,并且显示设备的横线扫描会导致人比真实的胖,信息其实是模糊丢失的。如果五官不立体,棱角不分明的人,光打在脸上出现的二维平面投影就会不清晰和没有轮廓感,使人变丑。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最终使你在镜中看到的自己和照片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