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出现的造假巅峰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意识增强,社会风气日趋转型,人心浮动,造假欺诈等骗术层出不穷,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

假花、掺水酒、赝品古董、假币……明清时已有

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欺骗造假之风相当盛行。明朝中期钱塘(今杭州)一个叫田汝成的名人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对当时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有着生动的叙述:

“外方人嘲杭州人,则曰‘杭州风’……云:‘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又其俗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如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

他所描写的菜市商铺里的无良商家,为了牟利,竟然毫无诚信可言。

与杭州并称为“人间天堂”的苏州,不仅也存在杭州的那些个市井伎俩,而且,“假”造得更加花哨漂亮。

当时人叶权在《贤博编》中指出:“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浒墅货席者,术尤巧。大抵都会往来多客商可欺。”

此语描绘出,鲜艳灿烂的假花、染成熟紫色的杨梅,还有乔装打扮的“长毛”假野鸡等等,真是骗你没商量,明朝的“天堂人”造假也造得与人间他处不同。

卖酒掺水是当时通行的伎俩,可能是如今造假酒者的祖师爷了。学者吴履震在《五葺志逸》卷二中写到:“云间有嘲淡酒者,作《行香子》词云:……这一瓶约重三斤。君还不信,把秤来秤,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

这样的酒,喝起来自然淡且无味,然而,在市面上照样行销,不是大家不知道,只是将假就假罢了。

市面上还有许多骗术,诸如以黄泥掺红颜料搓成丸子冒充老鼠药,开假药欺骗病人等等,比比皆是。

此外,在文化层面,明朝的假古董也十分猖獗。造假者利用社会财富增多后,人们出于附庸风雅或者财富投资的需要,对书画古董的购买增多而造假,甚至有些当时名家也乐此不疲。

明朝文学家沈德符对当时“假古董”现象是这样描述的:“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榖,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

由此可知,当时有些文人为了生计,也“打造”假古董“混生活”。讽刺的是,王伯榖造假古董骗人,自己却也被别人狠骗了一把,他以巨款购买的阎立本的《醉道士图》也是伪作。

还有明末名家陈继儒,他所秘藏的颜真卿的《朱巨川告身》也是后人临摹的赝品。这种以假乱真的古董赝品事例举不胜举。

为了满足“发财梦”,更有人铤而走险造假币——伪造假金银。明正德年间,明代诗人姜南在《抱璞简记》“铁胎银”条中说:“今世之造假银者,或以铁,或以铜,或以铅、锡为质,外裹以银皮,不复辨其伪也。”

另外还有制作假金子、假会票,以及私自铸造劣质铜钱的。不过,明朝政府打击制造假币的手腕是非常强硬的,规定凡是制造假币者,不论数额多少,一律斩首。

明朝末年,社会骗术千奇百怪,张应俞在反映当时的世情小说《杜骗新书》里讲述了84则行骗受骗案例,譬如美人计、掉包计、苦肉计、连环计、提罐、扎火囤、放白鸽等等。

清朝的欺诈手段较之明朝有过之无不及。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晓岚在京城一家小客店中买了一支蜡烛,居然点不着,原来蜡烛是泥巴做的,仅是外面敷了一层羊脂而已。

纪晓岚在京城还买了十六块号称为明代制墨师傅罗小华制的墨,装在一个旧盒子里面,很像那么回事,回去一用,那墨竟然也是泥巴做成,只是表面染成了黑色。

与之同时代的钱文敏说:“……凡是便宜事,必然其中有问题。那些专门骗人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怎么会有便宜的好事落到我们头上来呢?”

清朝的假官与假租界

其实,有清一代还有更厉害的“造假”。

其一,假官。在晚清《点石头斋画报》中屡有揭示假官的文字。譬如《假官撞骗》中:

“吴江县属同里镇,有杨姓等五人皆著名土棍也。初只冒充巡丁……后竟狡狯愈甚,每于黄昏后,杨扮作汛地官模样,以一差提灯前导,手执小竹板,后随二人……周行街市,名为巡查。……乡愚无知,任其搜刮一空而去,如是者数夜。”

这是典型的地方恶棍假扮小官吏压榨百姓欺骗乡民的事例,着实可恶。但与下面的“假官”相比来说,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清代张祖翼《清代野记》中有《插天飞》一则记载:“插天飞者,名亦不传,亦方族也……学问赅洽,熟谙宫廷掌故。有党徒数十人,周流各省,专伺察地方大吏以取财。”

据说这个“插天飞”就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时时假装朝廷亲王大臣,带着一帮人,到各个省份专门敲诈封疆大吏的头目,让各省大吏头痛不已。

其二,假租界。在《汪穰卿笔记》卷三中记载:“戊戌、辛丑间,天津忽有假租界一事”,这可是前朝各代所没有的新骗术!

后文说“源丰润司事皖人詹丙生及苏人彭氏之婿钱某,并浙人钱丙渭,于毗连租界之地名西开者,造房六七百间,中并设巡捕房,有犯事者辄由公堂劾罪。”

这个“假租界”不仅有独立地盘,而且还有“派出所”,有抓人权与审判权,俨然一个小社会!究竟是什么导致如此?

原因是:“在华人以为系租界,莫敢过问;在西人又以为华人之地,莫之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因官商钩串为之,大府竟为所蒙蔽。”好在是“久之始败”。

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商品经济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拜金主义以及奢侈消费的风潮。诸如明清两代中后期,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没有良性意识形态善为引导,于是出现造假欺诈之风。

(作者:李晓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