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踢得好就当军队总司令?历史上的高俅真如小说里那样快速升官?

编者按:要问《水浒传》里的最大反派是谁?很多人可能都会选择高俅。这家伙不仅使得王进远走他乡,又害得林冲家破人亡,还处处和梁山好汉作对,可以说是十足的大反派。小说里的高俅,出身是破落户,无赖混混,但因为踢球踢得好,被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提拔,最后当上了太尉。因此有人说其因为球踢得好,而当上了宋军总司令。那里历史上的高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

首先说一下高俅的所谓太尉。太尉在古代管军是没错。但是后来太尉逐渐变得位高权轻,最后就变成了一个荣誉官职。仁宗朝的大臣吕夷简,曾在庆历年间因病以太尉致仕。而高俅在小说中,是殿前都太尉,不是真正的太尉。但史书记载,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正月,宋徽宗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因为宋朝的官员有官阶,寄禄、差遣。所以不少所谓官名其实不代表啥,高俅真正的职务就是殿前都指挥使,主要负责掌管禁军,负责开封和皇宫安全。记住这一点就够了。

到了宣和四年(1122年)五月,高俅加开府仪同三司,这也是那种荣誉官衔。因为殿前都指挥使级别很高,和节度使一个级别,所以在政和年间以后被称为太尉或者使相也正常。根据《宋史·职官志八》:“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所以虽然高俅不是宋军总司令,但也是当时开封的卫戍司令级别,绝对不低了。而宋朝武官的话语权很低,所以含金量上自然无法与蔡京他们相比。即使在小说中,开封府尹也顶住高俅压力没杀林冲。当然历史上管开封府的文官根本不用理高俅,哪怕是个比高俅低得多的文官,高俅都没办法。

那么高俅是如何当上卫戍司令的呢?要知道宋朝作为一个在文化制度方面特别规范化的一个朝代,皇帝虽然大权在握,但也不能想干啥就干啥,不然那帮文官可是不会答应。比如宋仁宗想给妃子提高待遇,结果诏书直接被退回,原因是理由不明确。所以,要想提拔谁,必须得给个提拔的理由。在宋朝,文官升职要求履历还有工作状况,有没有人推荐。最后还要上报层层审批。而且即使手头的职务级别上去了,但是身份上的级别还没上去。看看宋朝的官制结构图就知道,宋徽宗要想走文官破格提拔这条道,基本上凉凉。所以,宋徽宗就走了武官镀金这条路。而高俅镀金之路,虽然史书记载很少,但是还是能找到。

《宋南渡十将传》是这样记载的: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挥麈后录》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刘仲武是刘锜的父亲。因为他有战功,比如招降吐蕃赵怀德、狼阿章,外加贿赂童贯,所以不断升职。刘仲武历拜徐州观察使、保静军承宣使、泸川军节度使,跟随他的高俅自然也跟着升官做到殿帅。而由于武官升官容易,只要有人提拔外加合适理由就没事。所以宋朝皇帝没少用这个手段提拔自己的亲信。

比如宋太宗有个叫戴兴的武将,先后历任步军都虞候、步军都指挥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可这个人除了身材高大和在太原受过伤外,没啥像样的战绩可言。他在军中官运亨通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宋太宗对长寿大仙的迷信和以貌取人(戴兴为御龙弓箭直都虞候。一日,西蜀进青龙城道观《长寿仙人图》,其本吴道元之迹,太宗阅之,酷肖戴兴,又恐所见有殊,亟召数班军校、近侍、内臣遍示之,曰:“汝辈且道此图似何人?”群口合奏曰:“似戴兴。”上笑而异之,因是进用。后建宁远军节,举朝止呼“戴长寿”)还有傅潜、王超,也是因为是宋太宗藩邸老人,所以被重用。而这俩人水平如何呢?一个坑队友,一个战场梦游。

到了宋仁宗时期,像李用和、李昭亮、郭承祐等一大批外戚,他们成为三衙高级军官,也是因为他们是宋仁宗的亲戚,比如李用和是宋仁宗的舅舅。所以高俅以一介地痞无赖,最后遍历三衙、稳居殿前都指挥使的高位,成为使相,除了表面的镀金,更多的离不开宋徽宗的支持。要不是宋徽宗喜欢“御笔行事”,经常越过三省、枢密院的进拟,甚至不经由中书舍人“书行”,不交门下省给事中审覆“书读”,自己在内廷径直拟定人选,然后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高俅也没法火箭升迁。

而且高俅之后,还有人这么被提拔:宋钦宗即位时,金军都兵临开封城下,而殿帅人选王宗濋,其治军统兵的能力更是等而下之,被朝野上下公认为还不如高俅。高俅在禁军的时候把禁军弄得乌烟瘴气,就和干杂活的差不多。这位还不如高俅,可以想象都啥样,但是王宗濋是宋钦宗之母王皇后的亲属,“上欲宠异母党,故有是命”。然后……就没然后了……即使到了南宋时期,问题依然存在。宋孝宗晚年倦政,“诸将差除”,更多出自宦官之手,他身边的宦官等佞幸之流,居然把三衙管军的职位公开标价出售,金钱到手,即“特旨专除”。

这根源就像《宋代皇权与三衙用将》说的那样:皇帝越过三省宰相、枢密院的拟议程序,或者直接内降手诏、“中旨”、“内批”、“御笔”等,或者在三省、枢密院进呈时,当面提名自己所属意的亲信出任三衙管军,令三省、枢密院遵照执行。最后说下高俅的结局,《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靖康元年,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他很幸运的没有赶上“靖康之变”,但宋徽宗这种不看能力只看亲疏,通过军制破格提拔的手法,其所酿成的恶果却要当时还活着的人共同承担了……

参考资料:宋代官吏的管理制度 禺谷 - 《文史杂志》 、唐宋的“磨勘” 朱瑞熙 - 《文史知识》 、宋代皇权与三衙用将 范学辉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僚政治制度的产物——复杂多变的宋朝官制 朱瑞熙 - 《文史知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