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故事之唐明皇游月宫,是真的吗?

“中秋”有很多别称。第一种说法为“月夕”。来自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第二种说法为“团圆节”。来自明代刘個、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一书,曰:“八月十五日祭月……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第三种说法为“八月节”。来自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谓:“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第四种说法为“八月半”。来自清代顾禄所撰的《清嘉录》卷八,曰:“中秋,俗呼‘八月半’。”

其实早在唐代的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已成惯例。为尽兴,唐玄宗下令在太液池西岸筑一百尺高台,专作赏月之用,称之“赏月台”,据《开元遗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之后便形成了唐明皇梦游月宫的传说,并广泛流传。而中秋赏月则接着传说,开始普及至社会各阶层,并受到重视。

关于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最早、最完整的记载要算敦煌文献《叶净能话》了,载:“八月十五夜,皇帝与净能及随驾侍从,于高处玩月。皇帝谓净能曰:‘月中之事,其可测焉?’净能奏曰:‘臣说亦恐无益,臣愿将陛下往至月宫游看可否?’皇帝曰:‘何以得往?’净能奏曰:‘陛下自行不得,与臣同往,其何难哉?’皇帝大悦龙颜。皇帝曰:‘可将侍从同行?’净能奏曰:‘剑南看灯,凡人之处;月宫上界,不同人间。缘陛下有仙分,其可暂住。’皇帝又问曰:‘着何色衣服?’净能奏曰:‘可着白锦绵衣。’皇帝曰:‘因何着白锦绵衣?’净能奏曰:‘缘彼是水晶楼殿,寒气凌人。’皇帝装束便行。净能作法,须臾便到月宫内。观看楼殿台阁,与世人不同,门窗户帘,全殊异世。皇帝心看楼殿,及入重门,又见楼处宫阁,直到大殿,皆用水精琉璃玛瑙,莫测涯际。以水精为窗赌,以水精为楼台。又见数个美人,身着三殊(抹)之衣,手中皆擎水精之盘,盘中有器,尽是水精七宝合成。皇帝见皆存礼度。净能引皇帝直至要罗树边看树,皇帝见其树,高下莫测其涯,枝条直赴三千大千世界。其叶颜色,不异白银,花如同云色。……皇帝专心求法,合掌向前,启言天师:‘示肤道法,尽肤一身,永受天禄,与肤为师。’净能奏曰:‘微臣道法,皆是符篆之功,岂堪传受。’皇帝至明晨,群臣朝参,帝曰:‘肤昨夜三更,与叶天师同往月宫观看,见内外清霄迥然,楼殿台阁悉异,皆是七宝装饰。’群臣共贺皇帝:‘三皇五帝周秦以来,未有似陛下者也。若道教通神,符篆绝妙,天下无过叶天师那?’皇帝遂命太史官,批在《唐录》。

其中,主角之一“叶净能”,在《龙城录》中被换成申天师,《逸史》中又改成罗公远。不管人名如何改变,但都是指有法术、其法力可带皇帝进入月宫的人。从文段中,我们可知月宫楼殿与台阁都是水晶构成,连盘子也是水晶盘,唐人称“水晶七宝”。里面还有很多美人,都穿着天衣。而在《龙城录》记载中加入了杨贵妃,以及玄宗创制的《霓裳羽衣曲》舞曲。最后写玄宗借法力游月宫,被宫廷群臣赞为自中国三皇五帝以来登上月宫的第一位皇帝,心中自然非常高兴,遂命太史官将此事载入史书《唐录》中。

通过唐明皇游月宫,描绘了月宫仙境,衬托出一种别于人间的氛围。尽管是个传说,难以让人信服,但是却表现出人们对这种神仙之境的向往。

唐明皇游月宫故事文本众多且差异较大。从文题看,《集异记》《异闻录》《玄怪录》等重在记录“异”事,以帝王远游烘托道法神奇;《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等,以帝王好道为口号,通过法术的表演宣扬道教。

月中有仙女,随着“月宫”的广泛传播,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得到底层民众的“喜爱”。诸宫调是民间说唱文学,曲词浅白流畅,所表达的思想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天宝遗事诸宫调》一改玄宗游月的宗教导向与文人情怀,敷演唐明皇因思慕广寒仙子而游月,在月宫门口遭卫兵呵斥,观看仙女跳舞后,又请求道士帮忙勾引广寒仙子,甚至企图招赘月宫,被拒绝后悻悻而归的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好色、市侩的帝王形象,隐含着对唐玄宗贪欲无穷、荒淫好色的讽刺。

玄宗为何对道教如此崇奉呢?实际上,除统治需要外,很大程度上还是为满足其个人爱好和嗜欲。而那些人数众多的道士,开始以法术、符箓、仙药等伎俩炫耀自己的特异功能,开始向玄宗“出售”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术。而玄宗也对这些道士更加尊崇,还召不少入宫中内道场安置,供奉侍从,访以道术,甚至赐以名位。据史料记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宫合炼醋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

此后,原本只是祭拜、庆祝等传统娱乐之一的中秋赏月,则在唐代玄宗朝以后开始兴起,至北宋时,八月十五被定为中秋节。据《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簧鼎沸。”这是记载中秋节的盛况。至今,八月十五成了中华民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之一,被称为“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