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800米,还带两脚架,说说这款二战捷克霸气轻武器

一战结束后,原本庞大的奥匈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这些纷纷独立出来的小国中,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在欧洲都有所潜力的军火之国,很快便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国防武器。中国人所熟知的“捷克式”——ZB-26,以及“中正式”——Vz.24型步枪,都是来源于捷克工艺。同样,一战德军使用的MP-18冲锋枪,给近代欧洲各国的步兵武器带来不小的震动。作为拥有知名军火公司——斯柯达、布尔诺的中欧强国,捷克人同样不甘落后。1930年,在布尔诺工厂工作的库凯兄弟( Kouck? brothers)按照捷克国防部的要求,开始着手研发新式冲锋枪。经过一系列设计、改进,1933年,库凯兄弟新式冲锋枪样品获得专利权。不过,由于经费、战术建设问题,这款名叫ZK-383的新式冲锋枪,直至1938年才进入捷克陆军中服役。

▲坐落于捷克布尔诺市的直波尔约夫卡-布尔诺(Zbrojovka-Brno)军火公司总部。

▲作为二战中赫赫有名的武器,ZB-26在轴心/同盟军中有着甚好的评价。而“ZB”就是布尔诺公司的名称缩写。

相较于斯登MK.II型冲锋枪,ZK-383的单枪成本高昂,其制造标准也十分严格。大部分该型武器都是采用机加工方式,而非快速简便的冲压件。这使得ZK-383的重量有些沉,不过,有着质量保障的ZK-383,在战场上明显要比斯登更具优势。ZK-383为左侧装填,使得射出的弹壳能自枪体右侧抛出。30发装的弹匣呈略微向上的角度,以此来保证弹药的射击/抛壳系统不会出现故障。按理来说,冲锋枪往往是被用在近距离作战上。但颇具创造性的捷克人,却为ZK-383装上可折叠式的两脚架。同时,ZK-383的枪管还可以快速更换(通过拉动准星座后方的枪管固定卡笋,将准星旋转90°)。另外,ZK-383还拥有单发/连发两种射击模式。其保险机上方标有单发射击的“1”与连发射击的“30”数字,射击调节器就位于扳机的前方。在扳机的上方则是保险。只需轻轻推动即可打开保险,防止冲锋枪走火。

▲标准样式的ZK-383型冲锋枪。配有用于稳定射击的两脚架与V型缺口样式标尺(往往是步枪才能用上的机械瞄具)。有意思的是,作为一款冲锋枪,ZK-383的标尺居然设定该枪能打到800米开外!

(笔者注:ZK-383中,“ZK”为直波尔约夫卡与库凯兄弟的缩写,383则是1938年3月的缩写。)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款性能优异的“捷克造”,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他国的战利品: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协定后,苏台德区被划归纳粹德国所有。而野心膨胀的希特勒,并不单单将目光放在了一个苏台德之上。半年后,1939年的3月15日,德国人的坦克便出现在布拉格的街道上。就这样,拥有欧洲数一数二工业区的捷克,被英法的绥靖政策活生生出卖了。德军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后,随即将其一分为二,一边是“波西米亚-摩拉威亚保护国”,另一边则是“斯洛伐克”傀儡国。原先的LT-35/38,以及众多的捷克陆军武器,都被纳粹收进了腰包。这其中,便包括服役仅仅一年的ZK-383。在德军的手中,ZK-383摇身一变,成了“MP-383”。由于MP-38冲锋枪数量的不足,ZK-383主要被提供给负责保卫布尔诺兵工厂周边的党卫队官兵,二战爆发后,它还跟随武装党卫军一道攻入苏联,大杀四方。除了东线,其他战区极少能看到ZK-383冲锋枪的身影。

▲ZK-383-P实枪,不仅有枪支编号“018”,还印着“布尔诺兵工厂制造”的铭文。

▲去除了两脚架的ZK-383-P。

▲“二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陆军武器手册”中,部分展示的捷克军队轻武器。其中就包括ZK-383与ZK-383P。

▲ZK-383-H,此枪为战后型号。

除了德国党卫队与武装党卫军外,ZK-383还先后装备过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多为缴获)陆军。甚至在战后出口去了南美,在玻利维亚与巴西陆军中一直服役。玻军甚至使用该枪直至1970年代!而在1948年,捷克陆军便已将这款老旧的冲锋枪成批“下课”,换成新式Sa Vz.23,后者直至今日仍有国家在使用。

▲使用标准型ZK-383冲锋枪的保加利亚士兵。捷克设计师究竟是想把该枪当做“冲锋枪”使唤还是机枪使唤,连笔者自己也搞不懂。

▲网游《战地5》中的ZK-383模型。

▲手持ZK-383冲锋枪的模特。就其造型来看,很有可能是德军消防部队或战后重演照,总之,与德军警察部队无关。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作者北部湾。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