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斗中,爆发力和耐力哪个更重要?

耐力在现代格斗中是运动员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我们在各类纪录片和表现格斗运动员的影视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格斗运动员通过跑步、跳绳、打击沙袋等方式提高耐力水平。格斗运动员的跑步是很有特色的,运动员会采取中速到快速跑步,在跑步中还会夹杂着出拳、踢腿等搏击动作;有的运动员更会穿上重重的沙背心、沙绑腿等进行跑步。这样的跑步训练显然比普通的慢跑强度大得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格斗运动员都能训练成耐力惊人的超人。因为大多数运动员的此类跑步训练,时间仅在15~30分钟左右。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我们知道,现代格斗比赛是有时间限制的。比如奥运会的拳击比赛设4回合,每回合2分钟;职业拳击赛是12回合,每回合3分钟(少有打满的);全国散打锦标赛是3回合,每局2分钟。比赛结束后,如果没有以KO的形式击倒对方,那么将会由裁判根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打分定胜负。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多数格斗比赛的总时间并不长,职业拳击赛拢共也不过36分钟。一个业余健身爱好者任何一次跑步的时间可能都不止这么长,何况在每两个回合之间还会安排1分钟的中场休息。难道说,现代格斗运动员的体能很差吗?

西班牙拳手马加里托正在进行负重跑步训练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看看运动员在格斗比赛中的状态是怎样的。首先,格斗时,双方的精神都是高度集中的,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导致被对手抓住机会痛揍。其次,任何一方的动作都是不断地无规律变化的,格斗双方会不断地改变节奏、速度来攻击和防守,而且这些动作都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快速变化着。最重要的是,当格斗双方开始激烈对抗的时候,必然会用尽全力,尤其是抱摔、缠斗以及综合格斗中的地面技较量,格斗者的全部体力几十秒内就可能耗尽了。因此,格斗比赛运动员体能消耗极大极快,大部分格斗比赛只好规定2~3分钟的回合制。UFC规定5分钟一回合,几乎是格斗运动员的上限,很多运动员在第一回合结束就已经体力不支。

为了应对这样的比赛规则,运动员在耐力训练中也会模拟比赛中的身体状态,不求时长,但求强度。通过在跑步的过程中增加额外动作、改变步速、增加负重等复合方式,以便身体在比赛中尽快地将体能“爆发”出来。反之,如果运动员采取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跑步路程等方式进行训练,身体则更会倾向于节省体力、保持运动的持久,这是不利于比赛的。试想,你在比赛当中跟不上对手的节奏,不能适应高负荷的格斗比赛,反而在比赛结束时脸不红气不喘,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如果换个时间地点或身份,持久、慢热型的体能特点却有了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学习武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参加比赛拿名次,古人练武有其他的用途:上到当个将军、教头扬名行伍,中到做个押镖趟货的镖师、破案抓贼的捕快混口饭吃,顶不济下作到做个梁上君子、采花淫贼。

没有哪个行业会要求练家子和格斗运动员一样,需要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强大的体能。相反,耐久型的体质往往更能适应古人的需要。比方说,当一支押镖的队伍在一天下午遇到了一伙劫道的土匪,假如镖师们个个走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就算武功再高,如何应对?反而是那些体力悠长型的武师更具优势。就算武功平平,只要遇到情况的时候体力还比较充沛,那就有得打;就算对手武功高,大不了多上几个人群殴就是了,反正也没规定必须一对一开战。说到底,长途跋涉才是镖师们的日常工作。

影视作品里展现的镖师们长途跋涉押镖的场景

Powered by pb.ishangtong.com

就算是小说里的侠客、武林高手,也并不像格斗运动员一样,需要练一具“爆发型”身体;毕竟他们除暴安良的时候没有限定场地,没有限制时间。大侠可能需要把对手追个二三十里来“除暴安良”,所以持久的耐力依然占首位。实战水平反而不用要求太高,因为对手大都是些小偷流氓之类的,也不可能是现代格斗运动员。当然,这样的训练也不难。

耐力可以说是体能中最容易通过简单训练来提高的方面,不需要太周详的计划,只要肯下功夫多跑多走,耐力提高就只是时间问题。反正古人没有汽车火车,本来就走的多,提高耐力很容易。

有些武侠迷认为,传统武术在比赛场上赢不了现代格斗,是因为今天“真正的”武术失传了,高手都在古代(或者深山老林)。这种观点和中医爱好者对神医的深信不疑一样,都属于在逻辑上站不住脚的臆想。

格斗运动员的体能是“爆发型”,古代的镖师是“持久型”。这也让我们了解到,现代格斗通过运用科学发展的成果,在很多方面确实推动了实战格斗技术的发展。但是,现代格斗并不是每个方面都需要运动员尽善尽美,比赛要求和规则才是训练内容所针对的目标。

作者:陈博。悉尼科技大学,工学硕士,业余格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