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经常说错话,还不知道?

我们会认为自己平时待人已经很友善、真诚,但有时候,我们却见到了自己身上的刻薄之处,感觉有些言行伤害了的他人。

例如,因为在上班时受到了同事的误解,怒火中烧的你回到家里,却因为一些小事而把家人骂了一顿,虽然事后感觉很“抱歉”,但那时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行为是可恶的。

例如,别人友好地拿你开了一句玩笑,你却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你生气地骂回了他,最后大家是闹得不欢而散,你本来也可以友好地提醒他玩笑开得有点过分了,你却选择了不友善的方式回应了他人。

例如,跟别人争吵,直到另一个人表现出很愤怒或很受伤或被你骂哭时,你才会觉得你说骂的有点过分了,或者过了很久,你才意识到你说错话了;


一时的善意缺失或失控的冲动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影响你跟别人之间的情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些情境,但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当时会那么刻薄、粗鲁、无情,缺少谅解?

为什么我当时那么“混蛋”?

因为我就是那样的人吗?

要如何更加好地了解当下的自己?

回答为什么很简单

据国外研究者使用电子激活记录器(EAR)、编码器对参与者日常行为和环境的简短录音中的人格状态的真实波动进行检测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人们对他们瞬间的外向性虽然有自我洞察,但瞬间的神经质却很难被观察者判断,即对他们瞬间的亲和性有较差的自我认知。

而善良和粗鲁更多的是由行为而不是感觉来定义的,所以人们对自己处于情境当下的性格亲和性判断能力较差(John & Robins,1993;Paulhus & John,1998;Vazire,2010;(Vazire & Mehl,2008):

当你处于愤怒的状态时,你最先感受(或觉察)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而不是道德感,你最想表达出来的也是这强烈的情绪而不是理性,

当你将这些情绪通过行为或语言表现出来时或表现出来后一段时间内,你才更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

或通过他人对你的言行反应意识(觉察)到你当时的反应可能是错误的、过激的、不符合人情的。

所以,有时候在与他人争吵时,你会说出很多不理智的气话,虽然可能会悔不当初,但你并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刻薄,

简单来说,被某种情绪状态“包围”时,你会存在对自我认知中的盲点,暂时缺乏冷静或理性的认知,某种状态下的情绪力量是强大,

你可能会因此无法快速地对当下正在进行中行为进行道德上、人际关系上或后果上的判断,

当然,自我洞察力较强的人则可能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像个混蛋”),

或者提前意识到自己想要做出的行为是不合理,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不理智的。

所以,这种短暂的盲点终究是一种认知上的缺失,而不是性格上的缺陷。

就跟你刚开始学游泳一样,第一次下到游泳池或深水域中时,还不会游泳的你可能会慌张地拼命“扑通”,而不是冷静地运用别人教过你的游泳技巧(当然不排除有这样的人),

因为对于溺水的恐惧会让你本能地“扑通”求生,

同样的,处于愤怒、伤心、痛苦等等情绪状态下的你,你更会想通过言行表达、发泄等各种方法减缓或解决这些令人难受的感受,

尤其是当受到别人侮辱、嘲讽时,即使有更好的应对方式,你仍可能会第一时间通过激烈的言行来捍卫自己的自尊。

那么,要如何减少自知状态上的盲点?

这样,我们就有了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要如何更加好地了解当下的自己?

回答如何是困难的

首先,你要了解你自己的反应模式、心理防御机制——在应对人际交往和环境中的冲突、创伤、压力、刺激等等事件时,

你是如何应对的?你经常快速表现出的行为是怎样的?

因为这种反应模式和防御机制在事件中的表现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快速的(类似于膝跳反应),也是根深蒂固的,

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跳过了理性思考,所以才存在状态认知中的盲点,

识别这种由某种反应模式造成的认知盲点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当下状态自我认识和特质自我认识能力(Sun, J., & Vazire, S. 2019),

了解当下的自我是减少自知状态上盲点,控制自己的当下行为的前提。

其次,

对一个人的更深层次的了解来自于对一个人性格状态波动的动态、情境影响的理解,这意味着,

你需要使用你的洞察力去观察和了解影响你的当下的思考、感觉和行为的特殊因素(如此时此刻下的环境、目标、社会角色、生物状态等等,McAdams,1995;Vazire & Carlson;R.E.Wilson &Vazire,2015)。

然而这种程度的自我洞察,也是很多宗教、学派或思想家、哲学家们所追求的“悟”,所以回答如何了解当下的“我”是困难的。

这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人类永远都有进步的空间,我们可以在使用心理学了解自己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思想上的努力修炼达到更高的境界。

保存图片,保持知识

参考文献:

Sun, J., & Vazire, S. (2019). Do People Know What They’re Like in the Mo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