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昭然若揭,英国法国为何一再妥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给全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许多人将导致这场战争的起因归结到当时的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身上,认为他丧心病狂,不自量力。然而,通过对二战前夕德国档案的研究却发现,二战之所以会发生,并非希特勒一人之祸,而是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

希特勒的最初目标并非是称霸欧洲,而是想要收回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丧失的领土。因为他认为德国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以容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对粮食的需求,否则未来的日子就会每况愈下。

由于担心英国、法国的干涉,希特勒刚开始只是小心翼翼地试探,比如派少量象征性部队进驻莱茵河岸非军事化地区,向西班牙反政府武装提供军事援助等等。很快希特勒就发现,英法两国对德国的试探动作并没什么过激反应,甚至毫无反应。于是他的动作就逐步放开,野心也随之变大。

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同年6月,德国屯兵德捷边境,并以武力为要挟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全面爆发,竟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强行将苏台德地区划归德国;1939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直到此时,英法两国才如梦初醒。为了遏制希特勒下一步的野心,英国与法国相继宣布将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波兰的领土完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履行承诺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那么问题来了,英国、法国为何不在一开始就将希特勒的野心扼杀于摇篮之中,偏偏一再妥协,直到希特勒完成了一系列吞并领土行动,实力大幅增强之后才选择与之硬碰硬呢?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开始说起。

欧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火药桶”,大大小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各种理由发动战争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的恐怖阴影却始终笼罩在欧洲人的心头。以往的战争虽然也很残酷,但由于武器装备方面的限制,杀伤人数还是在可预计的范围内。可是到了一战时期,机枪、坦克、远程火炮等武器的相继出现,让战场变得空前惨烈。比如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在短短五个月时间内,交战双方共计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在战役第一天就伤亡了57470人,是英国陆军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打了四年时间,约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然而当战争结束后,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参战各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结果却发现毫无意义。

一战结束后,欧洲人开始意识到使用近代兵器和无限方法来打一场长期战争,结果必然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竭尽全力避免发生战争就成了当时欧洲政治家们的第一选择。当希特勒为德国的“生存空间”开始小心试探的时候,英法两国不仅选择了沉默,甚至还有部分人认为德国向东扩张有助于减轻西线的军事压力,应予以支持。正是在上述原因的支配下,无论是当时英法两国的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站在“绥靖政策”的立场上,即宁可让希特勒占便宜,也要极力避免战争的发生。

事实上,直至德国在193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前夕,他们能在西线动用的精锐陆军部队只有六个师,而法国则约有六七十个师。如果英法两国能以武力作后盾,及早出手制止希特勒的野心,很可能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但当时的人们却普遍认为诉诸武力是鲁莽和不合时宜的,缺乏近代化思想和道德观。结果当希特勒一而再,再而三突破大家的容忍底线,并建立起一支非常强大的纳粹军队时,英国和法国才宣布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波兰的领土完整,可惜为时晚矣。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