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能证明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凡涉及中日比较和争论的话题,总是会有人提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仿佛单反已经称为了维护日本国家主权,捍卫日本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是日本“先进”的标志。

但是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如今单反相机领域日本品牌一枝独秀,并不能用来证明日本拥有无可匹敌的优势。

理由是什么?对我这种看法表示异议的人可能立即会指出:如果单反不能证明日本先进到变态的程度,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单反?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反问一句:你见过现在市场上有什么美国品牌的单反吗?美国和日本究竟哪个更先进一点呢?换句话说,如果把语境改到美日比较的话题,用单反作为论据恐怕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你可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用单反作为论据的不妥。但是究竟为什么不妥呢?因为单反是一种小众产品。虽然在电视尤其是体育转播中常常可以看到手拿单反相机的摄影记者,单反相机的需求和保有量却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主要的单反相机制造商佳能在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共才生产了几千万台单反相机,平均到每年大约几百万台。

单反本身的价格也导致了这个市场注定不会很大。一套最低配置的入门级的单反,2600元人民币。不便宜。但是用这种入门配置能拍出的东西也很有限。想达到准专业水平,投入数万元是相当正常的情况。如果你不是爱好摄影,恐怕很难一次掏出几万元购买单反器材。

而且,单反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诚然,任何人都可以把单反设置到程序自动曝光档位,把单反当作傻瓜相机用,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只会把单反当傻瓜相机用,如今的手机照相功能可能更适合你,而且手机还更加轻便廉价呢。这个使用的门槛也限制了用户的数量。

还有一点,从胶片时代开始,单反相机以及镜头就是被当作耐用消费品进行设计的——手机可以一年一换,但是没有哪家公司敢设计用一两年就要换新的单反。尤其是单反机身镜头都不便宜,一个好的镜头动辄上万元。如果你的产品平均起来用两年就损坏,谁还愿意购买?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单反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慢。打个比方,如果手机像单反那样发展,那么2003年我们使用的主流机型是诺基亚1100,2015年我们使用的主流机型是诺基亚1050。

在这种小众市场里,先发优势就非常明显了。以新闻摄影为例,虽然市面上至少有5、6种135单反品牌,实际上摄影记者使用的要么是佳能要么是尼康,这两家基本把这个领域专业用户的市场瓜分完了。这时候,一个新的品牌要想挤进来就非常困难了。事实上,就连索尼这样的日本电子产业的领导者都没有自己开发过单反相机,近来数年索尼的单反实际上是收购了日本另一家相机生产商美能达的相关部门。即便如此,索尼的单反至今仍然进入不了单反的第一集团。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决策者,面对一个市场规模一年几百万台,有一定(但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门槛,而市场已经被成熟企业瓜分的差不多,这个市场在未来又很难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你会决定投入大笔资金开发产品挤进这个市场吗?多数人都会选择:不会。

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有能力制造出单反?答案是:当然有。首先要指出,20年前中国国产的手动胶片单反相机有好几个品牌。单反机身的机械、光学方面的制造不会有多少困难。电子方面,国内的生产水平也完全可以生产出成像用的传感器。(有人可能马上就会问:为啥有能力却不生产呢?答:那些单反厂商要么自己生产传感器要么有稳定的渠道,你生产出来卖给谁呢?)。其余的电子部分不需要多高的技术。镜头的问题类似。国内的光学企业现在也在为日本厂商提供镜片,凤凰甚至现在还生产光学器件研磨设备。即便不可能一下子做出最高档的镜头,做出中档的镜头还是有可能的。

也许很多人不太相信这种分析。我还是以手机为例,10多年前的中国手机市场也类似于今天单反的情况,甚至还不如现在中国在单反领域的技术能力。但是由于手机的需求量大更新换代快,中国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把情况颠倒了过来,国产手机品牌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由于单反市场是一个已经被充分瓜分的小众市场,要想重演手机领域的成功,在可见的将来似乎都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至少有一点我觉得很好:如今有人要秀日本的优越性,最终找到的是照相机(还有马桶圈),时代终究是不同了。

作者:三思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