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狄仁杰为什么被称为“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的大唐贤相

正史中的狄仁杰:“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的大唐贤相   

在影视作品中.狄仁杰通常都被塑造为文武双全、断案如神的名相。其实,历史上的狄仁杰更多地是在辅佐则天皇帝。

2004年,古装历史剧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横空出世,立即引爆了当时的收视率,剧本以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狄仁杰为主角,融合了历史、武侠、悬疑和推理等诸多艺术元素。由于制作精良,大受欢迎,其后不断推出续集,截止到2017年,已经推出了第五部。在狄仁杰系列电视剧火爆的同时,电影版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神都龙王》《四大天王》也都相继上映。在这些影视作品中,狄仁杰被塑造成为一个思维缜密、断案如神、文武双全的宰相。那么,历史上的狄仁杰又是怎样一个传奇的历史人物呢?

      沧海遗珠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祖父狄孝绪曾在大唐贞观年间任尚书左丞(尚书省的中级官吏,负责都省的文移),父亲狄知逊曾担任夔州长史(州刺史的副手)。狄仁杰还是孩童时,门客中有被害者,县吏在调查线索时就诘问狄家众人,大家都紧张地回答,只有狄仁杰坐着看书。县吏训斥他,狄仁杰却回答道:“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来,狄仁杰通过明经考试,步入仕途,担任汴州判佐。唐代科举考试,一为进士科,一为明经科,因为前者的考试难度较高,录取人数较少,所以当时中进士者,授予的官位较高,中明经者,授予的官职相对较低,可以说狄仁杰初入官场时,担任的是一个青衣下僚(唐制,五品以上者穿红袍)。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为同僚诬告,阎立本在询问狄仁杰后,说道:孔夫子说过‘观过知仁矣’,足下不仅无罪,还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称得上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随后便推荐狄仁杰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的母亲老而多病,轮到郑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时,狄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

      整肃纲纪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狄仁杰由于政绩卓著,在唐高宗仪凤年间升任大理丞(大理寺卿的助手),一年之内审理判决的积压案件,所涉17000多人,没有一人认为断案不明而要求上诉的。当时的尚书省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着皇帝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上书弹劾王本立,请求将其交付法司审理。但唐高宗李治却下诏宽宥。狄仁杰进谏道:“国家虽然缺乏人才,但却不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作为以后的忠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狄仁杰获得了正直敢谏的贤名。

狄仁杰执法严格,并不以皇帝的好恶来解释法律。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部下不慎砍伐了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唐高宗李治下诏要求立即处死他,狄仁杰上奏说此人罪不当死,依照律法应该免官。李治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高宗皇帝以孝行作为定罪的依据,左右群臣都不敢反驳,只有狄仁杰正色说道:“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等人。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

      镇抚地方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今甘肃庆阳附近),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西北少数民族同胞的爱戴,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但当他到达宁州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工部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大使。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百姓们供奉的神祗众多。狄仁杰下令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四所祠庙,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不久,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右丞(即尚书右丞)。同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治今河南汝南)。当时,由于武则天以周篡唐,并大肆屠戮李唐王室,于是越王李贞以恢复大唐的名义,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宰相张光辅率军平叛,却军纪废弛,部下大肆劫掠地方。狄仁杰正言斥责张光辅:“您率三十万大军平定叛乱,但却不能约束士卒,反而纵容他们对百姓施暴。越王李贞祸乱河南,现在死了一个李贞,却又生出了一万个李贞。那些被胁迫造反的人主动放弃城池,归顺朝廷,您为何还要纵容将士,去杀良冒功呢?您就不怕民冤沸腾,直冲九霄吗!我如能请来尚方剑,必要斩杀你这罪人。”张光辅理屈词穷,不能对答,但是怀恨在心,回朝后弹劾狄仁杰出言不逊,侮辱宰相。狄仁杰因此被贬为复州刺史。

      周旋酷吏

武则天为山西文水人,狄仁杰为山西太原人,二人因为有乡谊,加之狄仁杰忠心社稷,富有政治才华,所以天授二年九月丁酉,则天大圣皇帝拜狄仁杰为地官侍郎(户部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可惜狄仁杰初次担任宰辅的时间不长,就遭遇了一次牢狱之祸。原来,武则天以周代唐,人心不服,所以武则天一面出兵镇压李贞、徐敬业等起兵反叛者,一面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监视朝中文武,施行特务统治。当时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一心期盼武则天立自己为皇位继承人,可惜狄仁杰坚决反对。长寿元年(692年)正月,来俊臣在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当场认罪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判官王德寿对狄仁杰日:“您肯定会被免除死刑,但是我想要升职加官,所以需要您把杨执柔牵扯进来,供认他为同党,您觉得怎么样?”狄仁杰很不理解:“为什么要牵连杨执柔呢?”王德寿回答道:“您做春官侍郎(礼部侍郎)时,执柔为礼部员外郎,牵连他名正言顺。”狄仁杰说道:“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以头触柱,流血被面,王德寿害怕狄仁杰死掉担责任,于是此事不了了之。狄仁杰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布,书写冤屈情况,塞在棉衣里,请求送回家中进行浣洗。负责看守的王德寿并未起疑,让人送交给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则持帛书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看罢帛书,召来俊臣前来质问。来俊臣辩称:“臣并未对狄仁杰等人用刑,连他们的冠带都未曾剥下,饮食寝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没有谋反的事实,他们如何肯承认谋反?”武则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狱中查看。周綝惧怕来俊臣,只是唯唯诺诺,甚至都没有看狄仁杰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则天复命。来俊臣还假冒狄仁杰等人的名义,伪造《谢死表》,让周綝呈给武则天。武则天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谋反案。她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武则天又问为何要作《谢死表》,狄仁杰则答称并未写过。武则天便让人拿出《谢死表》,方知道表章是伪造的,因此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官为彭泽县令。其后,武承嗣多次向武则天进言要求诛杀狄仁杰,都被武则天强行按下。

      累官宰辅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剌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狄仁杰到任后,组织军队戍守,让百姓返田耕作,魏州百姓无不欢心雀跃,争相立碑颂德。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也不战而退。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大都督,获赐紫袍、玉带。武则天还亲自在紫袍上题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全唐诗》收录),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在杀掠一番之后,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百姓们都盛赞狄仁杰的贤明与朝廷的仁德。

      解梦复唐

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都希望自己可以被册立为皇嗣,以便在武则天百年之后,继承帝位。武则天担心李唐贵族清算,也有意将皇位留给武氏一族,于是询问宰相们的意见。宰相狄仁杰坚决反对立武氏为皇嗣,谏言道:“我看天下人都还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庐陵王(李显)不可。”另外一名宰相张柬之也持相同的意见,武则天见宰相都不支持自己,于是默然无语。入夜,武则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只大鹦鹉色彩绚丽,正待展翅高飞,却发现两翼全部折断,难以飞翔,便让狄仁杰解梦。狄仁杰道:“武是陛下的姓氏,两翼是指二子。陛下现在只有庐陵王、相王(李旦)二子,只要起复二子,两翼便能振作。”

狄仁杰解完梦境,又道:“太宗皇帝(李世民)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先帝(高宗李治)将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况且,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对此表示不悦,道:“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预。”狄仁杰却道:“王者四海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犹如一个整体,况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后来,武则天逐渐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她将李显藏在帐后,然后召见狄仁杰,故意说起庐陵王之事。狄仁杰恳请召还李显,以致哭泣不止。武则天便将李显唤出,对狄仁杰道:“朕现在将皇太子还给你。”狄仁杰叩头跪拜,又道:“太子回朝,但却无人知晓,人言纷纷,如何才能让人相信呢?”武则天便先将李显安顿在龙门,然后按皇太子的礼节迎回东宫,明诏册封李显为皇嗣(不叫皇太子,但是享受皇太子的一切待遇)。可以说唐中宗李显后面能够复位,狄仁杰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狄仁杰为人正直,有古大臣之风,不仅善于纳谏,裨补朝政,而且慧眼识英,为国家荐举了大量的人才,比如荆州长史张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后来都累官公卿,成为一代名臣。可以说这才是武则天赏识狄仁杰的根本原因。则天皇帝敬重狄仁杰,从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国老,对他的致仕请求始终不予批准。

狄仁杰去世后,则天皇帝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武则天坦言:“朝堂自此空矣!”中宗李显即位,追赠狄仁杰司空。睿宗李旦即位,又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哀宠冠当世。后世也只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能与其相提并论。放眼大唐,狄仁杰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辅佐武则天治理中枢,复兴大唐,功不可没。“诗圣”杜甫在其诗作《狄明府》中写道:“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禁中决册请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同僚蔺仁基赞美狄仁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这并非谬赞,并非恭维,历史的长河早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作者:    石磊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