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原来这些千年古国也被封存在沙漠里?

沙漠之下有什么?有富饶的矿产资源,也有在漫长的岁月中,被一层层黄沙掩盖的人类文明的遗迹。随着科学考察的步步深入,我们得以在断壁残垣中追溯这些城市遗骸的过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沙漠中的“时间胶囊”,一探那些辉煌一时的文明古城吧!

▲沙漠考古调查队伍

沉睡的文明遗迹

新疆地区曾诞生过众多具有千年历史的西域文明,然而随着风沙和时间的推进,这些文明大多逐渐消逝,遗迹则散落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代河流沿岸,可以发现众多古城遗址,如圆沙古城、喀拉墩古城、尼雅遗址、安迪尔古城、丹丹乌里克遗址等,年代跨度由战国直至宋元。由于冰川消融,河流水量逐渐减少,人们逐水而迁徙居住,不同时期的古城也就逐渐被废弃。

▲尼雅遗址(局部)

根据分布情况来看,上游古城遗址年代较晚,越深入沙漠,遗址的年代就越为久远。这些存在于不同时期,扮演不同角色的古代城镇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如今又重现于人们眼前。透过这些沉埋在沙漠深处的残垣断壁,可以领略到西域地区古代绿洲社会的繁荣盛况,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古代西域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习俗各方面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黄沙中的精绝故土

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故地。1901年,斯坦因首次发现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1988年至1997年间,中日联合尼雅遗址考察队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考古调查、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5年在95MNI号墓地中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吉祥语文字织锦,保存良好,引人注目,评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通过尼雅遗址我们得以一窥当年精绝古国的繁荣风貌。在遗址近2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散布有古城、佛塔、寺院、居址、畜圈、果园、田地、林带、水渠、涝坝、手工作坊、冶铸遗址、公共墓地等各类遗迹遗存200余处。遗址以佛塔及其附近官署、广场、大型房屋建筑为中心,北面有窑址,是从事冶炼、铸铜、烧陶等生产和成品交换中心;南端是具有防卫作用的古桥群。居址沿尼雅河道散布,形成小聚落大分散的格局。居址周围有林带、涝坝、果园、田畦。墓地则在聚落群以西或西北部,与居址分隔开来,显示出尼雅古代居民的阴阳观念。地标建筑均采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部分遗址至今梁柱耸立,房屋布局清晰,分工明确,建筑工艺考究,极具地域特色。

▲尼雅古桥遗址和尼雅古河道

尼雅遗址出土遗物众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揭示出古代尼雅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宗教文化观念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联系等方面的信息,是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具有犍陀罗风格的木托架、雕花门框、雕塑、壁画以及千余件佉卢文文书,充分显示出贵霜文化对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带的影响;汉式斗拱、雕花窗格、汉文木简、汉式铜镜、漆器,以及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代表的大量精美的汉式丝绸,则生动展现了中原文化对古精绝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名枕(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汉晋时期)

▲尼雅佛塔

尼雅遗址被誉为“沙漠中的庞贝古城”。其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丰富为世人惊叹,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珍贵精美文物,既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古精绝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显示出古代尼雅绿洲在汉晋丝绸之路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随着近几年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考古发掘,封尘的尼雅遗址兴衰之谜将逐步被打开,丰富了人们对于西域文明和丝绸之路的认识和了解。

文图/胡兴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