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世的“二十四道拐”,是如何改变抗战进程的?

这是改变抗战进程的一条路

图/如今的二十四道拐夜景

1945年8月15日正午,

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

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

8年抗战,在72年前的今天正式结束。

但你可知道?

在抗战期间的贵州,曾经有这样一条大道,

它曾经震撼世界、改变抗战的进程!

曾经震撼世界的“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 是什么?

二战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史迪威的缅甸战役》一书的封面上,“二十四道拐”第一次与世人相见,这一见,便震撼了世界!

图/老照片中的“二十四道拐”

颗粒粗糙的黑白照上,大山巍峨,道路曲折,一排老式卡车满载抗战物资,状若虫蚁,沿“之”字形山间回头大弯,一个接着一个慢慢爬行。细数,这四公里长的砂石公路,竟有二十多个弯道。

这“二十四道拐” ,不是单纯的因山路崎岖蜿蜒而闻名于世,更是因为它曾是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这一辆辆运输抗战物资的卡车,便如紧张抗战时刻的一颗颗救命稻草。

“二十四道拐”在哪里?

但令人费解的是,后来,诸多二战研究专家,沿当年的抗战公路走了若干遍,竟未找到照片上的拍摄地段。就连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公使衔参赞裴孝贤,也说不出照片拍摄地。

照片中的大山如此厚重,山道如此险峻,曾震撼世界的“二十四道拐”究竟在哪儿?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人们一直在寻找它的身影,直到2002年3月,一位叫戈叔亚的二战研究者,终于在这条道上的延伸段——晴隆县,找到了二十四道拐。

图/晴隆县二十四道拐

同一地点,同一景象,恍如时空交错,只是曾经紧张救援的抗战时光已逝,曾经繁忙的抗战运输车辆不再,但人们对这条“抗战生命线”的崇敬之心却从未改变。

为什么叫“史迪威公路”?

这“二十四道拐”所在的公路便叫做“史迪威公路”,中国的公路为什么要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呢?

原来,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很快便占领了国内百分之九十以上工业区。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战事成了消耗战。

此时,大量战备援助物资需要运输,国民政府不得不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援,当时唯有苏联愿意对华提供援助,便在兰州到苏联之间,开辟了二千七百余公里救援公路。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条路距日占区较近,且援助物资远远不够,路途遥远、日机轰炸,运输极其困难。

1940年至1941年,作为抗战大后方,美国大兵驾驶印有“西南公路运输局”的汽车在史迪威公路上。(供图/王剑平)

此后,美国派驻中国国民政府的军事参谋长史迪威建议,于中国西部开辟滇缅公路。国民政府采纳了其建议,此路于1938年年初始建,时间紧、任务重、气候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差,时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最艰巨的浩大工程。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下令征调云南民工20万人,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

8月史迪威公路陆续通车。海外华人捐助、国民政府外购物资,诸如药品、棉纱、汽车、石油、军火等,维系整个抗战所需,中国不能生产的所有物资,均依赖此路供给。

史迪威公路由云南抵安顺、经贵阳,再由川黔线到重庆,故此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正是因为这条通道,迫使日军放弃原进攻中国计划,改由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如此一来,疲惫的中国军民便有了喘息之机,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这条路实际上改变了中国抗战进程。

在后方修整的抗日将士与援华的美军官兵,在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前留影 (供图/杜应国)

后来蒋介石为了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在缅甸战役及修筑公路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以他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

自此,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抗战公路便有了它的名字——史迪威公路。

贵安大道变迁史

“二十四道拐”所在的“史迪威公路”,其实便是如今贵安大道的一部分。“贵安”,因位于省会贵阳和安顺之间而得名。它的名字看似安稳平和,实际自古便是西南地区交通要塞,被形象地誉为“黔之腹、滇之喉”。

贵安大道的历史演变,也充满了传奇色彩,由汉朝艰难通过一人一马的五尺道、到明朝承载千军万马的西南大通道,再至清朝货运繁忙的西南商道……

黔道难,难于蜀道

黔道难,难于蜀道。从丰子恺这幅作于抗战时期的画作,就能看出早期的黔道对汽车的损耗之大。

《史记》中记载的这条路,沿途皆是悬崖陡壁,地势险峻,道路宽不过四五尺,仅容一人一马过而已,故名“秦汉五尺道”。

而在一千七百余年后,徐霞客行游贵州,看到的某些道路仍是“铁链桥”:“以大铁链维两崖,链数十条,铺板两重,其厚仅八寸,阔八尺余,望之飘渺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

纵然在古代,这条道路崎岖简陋,但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史上,仍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元代开辟了由湖广通往云南的站赤(蒙古语,驿道之意),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西南大通道”。

直到明军入驻,朱元璋沿元代站赤,置卫所守卫,每八十华里即设有一卫,使这条由贵州至云南被称作“贵州—云南驿道”的通道,成为西南诸省最密集的防线。

为确保该驿路安全,化解矛盾,随后,朱元璋又把属于军事建置的卫所和属于民事建置的府、州混合起来,沿线布列,实行“军政分管,土流并治”。如此排列布局,进一步开发了这条“西南大通道”。

这位吸着烟斗的仡佬族老人,坐在贵安新区大狗场村后面的山间小路旁。这条石头铺就的路现在看起来十分落后,但它曾经是通商大道,是通往云南的西南大通道的一部分,是历史上的官道。 (摄影/黄彬彬)

此时,这条道路东行贵阳、湖南、湖北、安徽、直到当时的首都江苏南京;西行云南,至缅甸、印度、老挝、柬埔寨等藩属国,是西出东进、南来北往的必经道路,云南称之“东行通京大道”。按现在的说法,这可是一条国际通道啊!

清末民初,贵州山间驿道上的邮差是走路送邮件的。(供图/王建平)

1927年,进入贵阳的第一辆车,因为没有公路,是拆解后,到贵阳后再组装的(供图/王剑平)

清朝覆灭后,民国时期,周西成主政贵州,他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朱元璋的西南通道的基础上,修建了贵西路,而其资金的大部分来源,其实是来源于贩卖鸦片。

见证故宫文物坎坷逃亡史

发生在史迪威公路上的故事,其实不止是关于抗战装备的火热运输,还有故宫至宝文物的坎坷逃亡史,及诸多北方高校的波折迁移史。

故宫文物,从南京到长沙,再绕道桂林入广西,如此一路辗转,文物终于运至贵阳,并存放于贵阳中华北路的毛公馆里。1939年,这批文物又由贵阳转至安顺华严洞存放。如此来来回回,走的都是这贵西路。

抗战期间,诸多北方高校迁至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南京沦陷后,前方战事节节败退,长沙临时大学续迁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几所名校,联合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闻一多率领的该校学生社会战时考察团,从贵阳步行昆明,走的也是此道。

20年代动工,三十年代初步修通滇黔公路。图为滇黔公路上的三岔河。(供图 王剑平)

事实上,战时,贵州也成了难民安置所,贵州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及难民疏散,均与“抗战生命线”相关。

穿越时光之道

1927年,贵西路建成开始,贵州西南片区结束了唯驮马驿道的历史;1986年,在此基础上,贵阳至黄果树段,修建了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被称为贵黄路。2004年9月,在此基础上,清镇至黄果树段,又建成了贵州省等级最高、技术含量最高的公路,称清黄高速。

行驶中的沪昆高铁,拍摄于贵安新区辖 区内清镇市。( 摄影/周建贵)

这三条在国家“三线”骨干核心城市——贵阳与安顺间并行交错的公路,修建时间前后跨越了八十个春秋。如今,在贵黄公路的基础上,又改建成了如今的贵安大道。一条路,经历几个世纪的沧桑,几经改扩修补,加上时代变迁、改朝换代,沿途地名的更变,难怪找不着当年的二十四道拐。

归途 拍摄于安顺的两所屯。屯堡主要分布在交通线和田坝区。本图就属于交通线,交通发达,贵州历史上交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贵州最早的高速公路贵黄公路就从这里通过。后来的铁路、高铁、新高速都从这里穿过。 (摄影/李立洪)

从元代的站赤,明代的西南大通道、清代的西南商道,到民国的贵西路、抗战时的生命线、解放后的320国道,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贵黄公路、清黄高速、贵安大道,盘亘在历史节点上的诸条道路合并、绕离、更新,时光于此变幻迭更,赋予过往厚重与深邃。

撰文/王剑平

本文出自地道风物的《风物中国志·贵安》

(本书将于2017年9月出版)

部分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根据原文做些许改动

编辑/林间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