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后期为什么没落?列强入侵非主要原因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清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不过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前,清朝已不可避免的开始没落了。

嘉庆元年(1796年),四川、陕西、河南、湖北等地爆发了“川楚白莲教乱”,这是清朝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在这场长达九年时间的起义中,有上百万的农民参加到了白莲教的队伍中。虽然最终起义被清军成功镇压,但这场起义也让大清王朝元气大伤。

一些人认为起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清朝吏治腐败,统治者不顾民生疾苦。不过,这种判断虽然不能说错误,但显然还是过于肤浅。事实上导致这场起义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却是因为人口变化造成的。

在农耕社会中,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小到农田劳作,大到行军打仗,都是人多力量大。可是清朝的这场起义,却也正是人口激增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明朝末年开始,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从美洲传到了中国,中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从明末到清朝中期,这短短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至少增长了一倍。

人口增长带来了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巨大提升,从而可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这是人口增长的好处。可是在当时情况下,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却远远超过了它所带来的好处。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没有土地的贫民人数变多,许多人为了谋生而背井离乡,成为流民。流民的四处扩散又给附近地方的治安带来了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

人口激增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富庶的江南地区并不多见,可是在人多地少的川楚一带,却非常严重。这些地方本来就比较落后,交通又很不发达,朝廷对这些地方的统治力很薄弱。在贫困、没有法制维持秩序的情况下,像白莲教之类的组织就用精神信仰的方式取得了人心。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以及白莲教的势力日趋庞大,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清朝人口增长的趋势一直延续到1850年左右。此时,一场更大规模的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从穷苦的广西山区爆发,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了半个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共持续了13年时间,清朝人口从原来的4亿迅速锐减到了2亿。太平天国起义被成功镇压后,清朝迎来了几十年的“同光中兴”时期,国内生产力得到恢复,国际地位也迅速提高。清军收复新疆、中法战争打败法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

综上所述,清朝中后期没落的真正原因其实并非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是没有应对好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变化。随着贫困人口数量的成倍增长,一直以“天朝上邦,物产丰盈”自居的大清王朝最终还是被压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