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长枪短炮”吓得弃巢后,仅剩300余只的蓝冠噪鹛,现在怎么样了?

在风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县,悄然生活着一种羽色艳丽、歌喉美妙并且我国独有的小鸟——蓝冠噪鹛。今年是它被发现100周年,本该是件高兴的事儿,然而它的数量只剩300余只,已被列为“极危”物种。这样的境地除了物种自身因素,还与“拍鸟大军”的干扰脱不开干系。

我国特有 画眉近亲

蓝冠、黄喉、黑脸、黄腹、褐腰、上蓝下白的尾羽……不论飞行还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声清脆悦耳,动作轻盈矫捷,这是“蓝冠噪鹛”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东北部婺源县,与画眉同属我国特有种,皆归于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我国是噪鹛的“主产区”,全球有66种噪鹛属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我国占40种,其中15种为我国特有。

江西省婺源县已成为蓝冠噪鹛在全球仅存的野外栖息地

1919年9月,法国传教士利威尔勒(A.Riviere)在婺源县采获3份噪鹛属标本,带到上海徐家汇教堂博物馆,博物馆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后来将其中两份送往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1923年,法国鸟类学会主席梅涅高乌克斯(M.A.Ménégaux)将这两份性别不明的标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将其命名为一个新物种“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这就是蓝冠噪鹛,亦称为“靛冠噪鹛”。今年刚好是蓝冠噪鹛被发现100周年。

与蓝冠噪鹛类似的黄喉噪鹛写真。黄喉噪鹛的头顶羽毛为浅灰色,相比之下,蓝冠噪鹛则为光泽更靓丽的蓝色。

蓝冠噪鹛体长约25厘米,体重约50克。长期以来,蓝冠噪鹛因喉部、腹部均为鲜黄色而被当成“黄喉噪鹛”(又称“黄腹噪鹛”)的华南亚种,且自1919年后的数十年中未有野生个体的科学记录,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甚至一度被认为已经绝迹。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学者重新发现,后来经鉴定,才从黄喉噪鹛亚种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特有种。对于公众来说,这两种鸟其实肉眼就能区分:黄喉噪鹛头顶羽毛为浅灰色,蓝冠噪鹛则为光泽更靓丽的蓝色;黄喉噪鹛的尾羽背面为棕褐色,而蓝冠噪鹛为蓝黑色;蓝冠噪鹛的喙更大,体型也更大。

蓝冠噪鹛的外形特点是蓝冠、黄喉、黑脸、黄腹、褐腰、上蓝下白的尾羽。

蓝冠噪鹛具有江西婺源和云南思茅两个地理上互相分离的亚种,不过学者们在云南思茅寻找亚种的数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当地对树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对噪鹛类的捕捉,或许是“压死”当地种群的最后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蓝冠噪鹛是历经数十年失而复现的,这里已成为它们在全球仅存的野外栖息地,它们纷纷在该县太白镇的曹门村、秋口镇的石门、月亮湾、鹤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过,只有在繁殖季节才能见到它们。

社会性强 组团带娃

每年4月底,蓝冠噪鹛成群结队出现在婺源栖息地,产卵、哺育幼鸟,然后“举家”迁移。蚯蚓、昆虫等“荤菜”是它们钟爱的食物,食物匮乏时则靠野果充饥。只要天气好,它们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左右,总要到河边流动浅水中戏水洗澡,清理羽毛。

只要天气好,蓝冠噪鹛每天都要到河边流动浅水中戏水洗澡,清理羽毛。

蓝冠噪鹛喜欢群体生活,觅食时数量可达40只,社会组织性强,经常集体活动,服从头鸟的指挥。晚间进入栖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后,头鸟发出“嘀呴嘀呴”的鸣叫,活泼躁动的鸟群会立刻变得宁静,全部进入休息状态。

蓝冠噪鹛喜欢群体生活,社会组织性强,服从头鸟的指挥。

雏鸟孵化后,不但可得到双亲的照料,还会得到其他同类成鸟的呵护,属于典型合作繁殖的鸟种。繁殖期间,如果有部分鸟爸鸟妈第一次繁殖失败,会再进行第二次繁殖,而为了保障所有幼鸟成活并赶上迁徒的时间,其他鸟爸鸟妈们自发组成互助互帮的群体。有野外观察记录显示,育雏阶段曾有6只成鸟在同时喂饲同一巢中的雏鸟:1只成鸟在巢中喂雏,另外5只衔着食物并排站在鸟巢旁的枝头上等待,并依次进入巢中。夏末(6月初或迟至8月中旬)完成繁衍后,成鸟带着幼鸟消失,来年4月又出现在栖息地。

蓝冠噪鹛的雏鸟孵化后,不但可得到双亲的照料,还会得到其他同类成鸟的呵护。

为躲天敌 以人为邻

草本盖度较高(60%~90%)的低地村落复合型树林,是蓝冠噪鹛喜欢安家营巢的环境。阔叶林和层层叠叠的乔灌木对它们而言是绝佳的安乐窝。与其他喜欢在茂密灌木丛中筑巢的噪鹛不同,蓝冠噪鹛大多将家安在高10米以上的树上,比如胸径较粗(40~80cm)的朴树、枫杨和枫香,而这些树木基本上在村落周边或村里。

大多数野生动物都希望尽量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为什么蓝冠噪鹛反而主动往人多的地方凑呢?原来,这是为了远离它们的天敌:树上有蛇和松鼠等会吃掉鸟蛋,天上更有雀鹰等猛禽会威胁雏鸟甚至成鸟的安危。如果选择村落附近,这些天敌就少得多,相对容易保全后代,觅食也更安全。此外,林下、灌丛、草丛、茶园以及房前屋后的菜地,这些地方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是它们理想的觅食场所。

林下、灌丛、草丛、茶园以及房前屋后的菜地,是蓝冠噪鹛理想的觅食场所。

为什么蓝冠噪鹛会选择婺源呢?研究显示,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婺源水系丰富、河流众多,村庄基本都在低海拔的山谷之间,且大多沿河而建,这为蓝冠噪鹛“沐浴”提供了绝佳条件;婺源的森林以阔叶林为主,并且阔叶林多集中于村庄及其周边,很好地兼顾了它们的筑巢和觅食需求另外,婺源比江西其他县市的景观破碎度低,各阔叶林片区之间连通性较强,给喜欢群居的它们提供了相对宽敞的栖息地。

每年4月底,蓝冠噪鹛成群结队出现在婺源栖息地,产卵、哺育幼鸟。

出生率低 家族不兴

科研监测显示,蓝冠噪鹛通常一年只繁育一次,一次产蛋4枚,但成活率不高,而且雄多雌少,部分成年个体不具备繁殖能力,种群总体生育能力比较差。由于繁殖生境狭窄而且数量基数小,蓝冠噪鹛目前仅存300余只,其中具备繁殖能力的成年个体据估计不超过250只。

因此,蓝冠噪鹛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篇》中均被列为“极危”物种。这是中国特有鸟类中唯二的极危物种(另一个是海南孔雀雉)。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研究专家何芬奇2017年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婺源靛冠噪鹛各繁殖群体中,其每年的营巢数量从未超过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3;如果首批鸟蛋或雏鸟被天敌捕杀,第二次筑巢的数目不及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5,且二次筑巢通常在首次繁殖失败后一个月以上才开始;野外观察从未见过蓝冠噪鹛在一年内还有第三次筑巢的行为。如果以成鸟引领当年幼鸟离开繁殖地就看作它们成功繁殖,那么新增幼鸟的数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达不到种群数量的1/5。假如一个蓝冠噪鹛群体的后代在第一次繁殖时就全军覆没,那么整个群体当年不再繁殖第二次的情形也是有的。

蓝冠噪鹛筑巢不结实,用藤蔓、小树梗甚至破网、鱼线作材料。

为了保护好蓝冠噪鹛这一极危物种,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把婺源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列入中国珍稀物种保护小型基金项目。

扎堆拍鸟 干扰育雏

从2000年起,蓝冠噪鹛因新近被发现而名声鹊起,越来越多的鸟类爱好者慕名来到婺源,想一睹蓝冠噪鹛的芳容,这使得它们遭到了新的威胁。

2017年,加拿大《鸟类保护与生态学》上发表了题为《拍摄者的干扰对蓝冠噪鹛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每年繁殖期,到婺源拍鸟和观鸟的人数众多,蓝冠噪鹛是最让人趋之若鹜的对象之一。繁殖期对鸟类而言是非常敏感的时段,人头攒动、长枪短炮地全天伺候,很容易导致未育的亲鸟弃巢并干扰已育亲鸟育雏。

每年繁殖期,到婺源拍鸟和观鸟的人很多,很容易导致未育的亲鸟弃巢并干扰已育亲鸟育雏。

2015年,婺源县颁布了《婺源县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建立了目标管理、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等管护机制;强化日常巡护,控制观鸟拍鸟人员进入蓝冠噪鹛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

此外,蓝冠噪鹛还要面临当地经济发展、旅游开发造成的繁殖点生境破坏。2010年,江西省林业局批准对蓝冠噪鹛进行迁地保护。南昌动物园开始将捕获自婺源的蓝冠噪鹛进行圈养繁育,成为国内首家饲养该鸟的动物保护机构。每只蓝冠噪鹛均配备了专业的饲养员,实行一人管理一鸟制度。目前,多家院校和研究机构正与南昌动物园合作,开展蓝冠噪鹛人工种群繁育,并对该种群的分布、繁殖生态、遗传基因、栖息地以及行为学开展不同方向的研究。

为加强对蓝冠噪鹛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动态监测,婺源县在蓝冠噪鹛的生态保育区月亮湾安装了两套实时监控系统,并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置探头,采用无线信号传输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实时监控。

人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了解蓝冠噪鹛濒危的根源,为其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萧野

本刊原创,转载请联系《环境与生活》杂志。

本栏目责编/崔悦 cuiyue284983@qq.com

网编/王猛 1160503130@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