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正为“奥数”头疼?这有一剂“良药”

许多曾上过“奥数”班的同学都曾有过迷茫和困惑:“奥数”为什么这么难?学“奥数”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你也有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也许看完清华学霸田奇睿同学的这篇文章可以得到一些解答。

力之所及的快乐!

撰文/田奇睿(清华大学)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年赶“奥数”课却被困在大钟寺立交桥下那咫尺天涯的无可奈何,还记得“光仔”老师立于白板前的激情澎湃,还记得看着桌角渐渐“生长”起来一丛各色积分卡时的心满意足……

这大抵就是我对于“奥数”的第一印象,像是一个梦,充实了我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三年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时也有对于“奥数”和减负的讨论,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此感到费解。“学‘奥数’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负担呢?”

直到我在去八中少年班前的最后一年里,幸运地通过了超常班的补录,以当年某竞赛前几名的成绩进入了所谓的“超常1班”,我才终于理解了那种“负担”的感觉。

事实上,我只是听了一节“超1班”的课,然后就“自甘堕落”去压力小些的班里混日子了。

那节课,各种意义上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不同于以往,这节课的教室很大,带课桌的位置满满当当坐了七八十号同学,后面还有若干家长委屈地各自搬了一把小椅子挤在一起。不过就算是这样,那些只能在大腿上记笔记的人们也是幸运的,还有好几个来晚的家长因为实在没地方而不得不离开,眼神里满是遗憾。在近百人的注视下,这堂课的主角终于登场,哦,不,是在座位上抬起头,让自己的脸从原本藏着的讲桌后显露出来。他的名字我已记不清了,只听说是一位名气很大的金牌讲师。只见他游离的目光恋恋不舍地从手机上抬起,缓慢地扫过了全场,似乎有点没缓过神。然后,他开讲了。

那节课讲的平面几何,并不仅限于“鸟头燕尾”那种简单模型,还有一些我当初闻所未闻,直到后面高中才渐渐了解的定理。老师讲得很快,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很短。在他又一次把头抬起来之前,我根本来不及思考,只得在匆忙中草草记下支离破碎的答案和思路。我不知是不是只有我一个新来的同学感觉无法跟上他的速度,班里只是一片寂静。没有人讨论,没有人疑问,每个人眼中只有平静,平静如一片漫无边际的汪洋,令人敬中生畏。第一次,我理解了学校同桌谈及“奥数”时那眼神中的意味。时间似乎过了很久,我从未在“奥数”课上感到时间如此漫长。终于,到课间了。

但是,老师正在生气。

刚刚的一道题居然全班没有人回答出令他满意的答案。“‘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底边的二分之一’,二十遍,写完才能休息。”说完,他的脸又藏回到讲桌后面,目光也重新汇聚于手机之上。一时间,这个教室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里只有他一人,当然,还有他的手机。

“你也向往窗外的世界吗?”脑海中有一个声音说道。我环顾四周,同学们正在奋笔疾书着。我又看向窗外,虽然我已记不清了,但那天一定是一个快要下雨的阴天,很大很大的雨。

人们更容易去喜欢一件可以轻易得到快乐的事物。那快乐可以源于老师的表扬,可以源于家长在别人面前流露出的骄傲,也可以源于同班同学看你时那种钦佩的目光。总之,这会使我们产生一种认同感、一种价值感、一种自己异于常人的优越感。如果把这件事物比作一个高塔,那它带来的快乐便会为我们开启一扇门。但在通向顶楼的道路上,它脱掉了一层层的包装,逐渐露出了本质。即便我们有再高的天赋,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也会感到疲惫、困惑。那些浮于表层的人,一旦发觉事物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会或停滞不前沉湎昔日荣光,或另寻新欢沉迷转瞬烟花。但总会有一些人心中激荡着纯粹的热爱,在这过程中逐渐沉淀、愈加深沉,最终抵达一方别有洞天的景色之中。

在我看来,“奥数”的本质在于它的技巧性和提前性。而提前性则往往是为了技巧性而存在的:学习超前的知识,才能掌握更广阔的思路变化和更丰富的解题技巧。但我们同样要注意,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知识的支撑,技巧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知识永远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虽然更好的技巧会使你在考试中更容易超常发挥。

“奥数”带给我在技巧和直觉方面的影响十分深远,我对于各种技巧的重视使我在数理的学习上更容易举一反三,在学会知识和应对考试之间用时更短。技巧会使人对方法的改良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狂热,总会去追求更优的解题方法。大言不惭一下,高三的数学考试,我基本上可以用一半的时间写完一套卷子,这就是方法和技巧带给我的优势。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了“唯手熟尔”的重要性和“量”对“质”的影响,否则会难以学好文科。

然而现在,“奥数”还被赋予了许多与其本身无关的意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奥数”成了比较的指标,“奥数”成绩的好坏成为智商高低和学习优劣的直观体现。“奥数”跟小升初挂钩的那些年是最疯狂的日子。无论喜好与否、适合与否,“奥数”成了课堂之外的必修课。家长对孩子前途的迷茫和忧虑,对“奥数”的无知,带来了多少的强迫与盲从。当“奥数”对家长成为了一个指标,对同学成了一种负担,又有多少人还能注意到它技巧的美丽呢?

“奥数”不应成为大部分人身上的枷锁,而应成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提升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说到底,“奥数”同踢球、下棋、弹琴、画画一样,应该也只应该是一种兴趣。它或许暗含了某些独特的思维特点,但不应也无法成为评判一个人现在或是以后是否优秀的尺度。人的兴趣不同,天赋不一,在提倡多元化评价的今天,“奥数”虽好却不应成为唯一和必须的选择。

我喜欢“奥数”,但我同样敬佩画画好的人。听说他也很佩服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奥数”可以带给你快乐的话,不妨就试试吧。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