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难民逃生,提前登上火星,这些你都可以体验

“洗澡时,肥皂自手中滑落,皮肤上留下的气息,轻轻叩开你对祖母浴室的回忆。”

仅仅31个字就能做到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始终不能做到的一点:让你感觉到自己穿越了时空,仿佛能触摸到并不在眼前的事物,闻到他们的气味,而这些全都被你的个人记忆激发出来。

那么虚拟现实到底有什么好的呢?这是上周日在英国谢尔菲德D0C/FEST纪录片艺术节上一些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在考虑的问题。他们大多数对虚拟现实持怀疑态度,但是此次活动上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让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却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并且向参观者展示,在探寻科技与心灵联系方式的过程中,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媒体融合在一起的。

艺术节上,国家大剧院沉浸式叙事工作室带来作品《家:阿米尔》,Surround Vision和Room One共同制作。《家:阿米尔》将一系列360度影像展示在一副头戴式显示器上,并加入旁白来讲述苏丹难民想要逃到英国的这段旅程。


沉浸式的《家:阿米尔》能让你环顾加莱的“丛林”集中营

通过六个捆绑在一起的小型GoPro摄像机,作品的创作者记录了阿米尔在法国加莱一个被称作“丛林”的非官方难民集中营中的故事,以及他在其他逃亡阶段的可怕经历。伦敦国家大剧院戏剧家改写了阿米尔的自述,并由一个配音演员诠释阿米尔的心声。

这部作品并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让我直接互动的渠道,却能使我自由地如身临其境般感受难民集中营的状况,在聆听阿米尔的自述时,同时流连于那些吸引我的其他细节中。

很容易想象,一部由类似影像和文字构成的传统2D电影,但那样就只能看到电影制作者通过他们的镜头,展现给我们的固定的画面、组合和顺序。相比之下,全息摄影能给予我更自由、即时和自然的观看视角。

有限的现实感

对我来说,此次艺术节上最有野心的,且排队等待人数最多的两部作品反而是最不成功的。两者都将观看者置于高清动画中,为他们穿上虚拟航空服,并让他们能通过遥控按键抓住虚拟物品。当然,这种可用的互动是非常有限的。

与美国国家航天局合作制作的 《火星2030》, 允许参与者浏览根据真实场景模拟出来的火星景观。但是如果你想要在“火星”上迈出一小步,必须使用手柄操作而不是自己用腿跨出。


当我发现可以穿过一个宇航员的身体时,我的胃里一阵抽搐,虚拟现实所营造的现实感瞬间被击垮了。当我驾驶宇宙飞船不顾后果地俯冲下悬崖,这种感觉再次袭来。但是当我再试图冲上峭壁时,我的胃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了。

第二部太空史诗是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 《家--一次身临其境的太空漫步》。这部作品将观看者带入国际空间站。在这里,你可以像长臂猿一样在虚拟把手之间摇摆,得到比《火星2030》更加真实的体验。

利用像火星空间一样的模拟程序,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国际空间站在创造教育性体验方面更胜一筹。但我还是觉得阅读宇航员的自述--比如详细描述眩晕、迷失方向和失去胃口的感觉——可以带给体验者对微重力状态更丰富的感受,而这些都不是当前科技可以复制的。

字面上的“虚拟现实”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并在名为“虚拟现实:让我们更加人性化的机器?”的讨论中得到确认。换句话说,这些沉浸式的新媒体是否可以通过使我们于虚拟空间中感觉身临其境,而使我们变得更能感同身受么?

讨论专家组对这种陈述提出了很多质疑。纽约非盈利组织和谐研究院的Clint Beharry专门研究这一现象,他指出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广播技术也可以创造深刻的沉浸式体验。除此之外,书籍也能制造这样的体验,以至于他经常因为读书而坐地铁坐过站。

心理学家兼谢菲尔德机器人研究中心负责人Tony Prescott则更进一步表示:生活本身便是身临其境的,只是我们忘记了绝大部分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如此看来,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沉浸式科技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未来的戏剧

虚拟现实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两部关于家的作品的相似之处体现出来:那就是戏剧。《家:阿米尔》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而太空漫步的联合导演Tom Burton也有体验式剧场的工作经历,这种戏剧表演模式往往模糊了空间、布景、演员以及 观众间的界限。

谢菲尔德艺术节的演讲嘉宾十分赞同这种混合性的专业技能—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能力--在实现虚拟现实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例如,360度影像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你想让他看到的内容上去。 Burton的答案是参考已有几个世纪历史的戏剧和魔术表演,以及心理学研究发现,从而了解如何让观众看到事物背后的东西,而不是看到事物的本身。


蝌蚪君编译自newscientist,译者 Sissi,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