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想24小时拼命工作真的有意义吗?

最近被室友安利了一部新剧《亲爱的,热爱的》,我俩磕糖磕到停不下来,也很欣赏主角们追逐梦想的热血和激情。

但是,在最新的几集中,男主说,为了能够带领团队站上世界舞台,自己生活里已经没有度假、没有休息,只有他的团队和队员,我们却产生了一丝疑惑。“虽然梦想这种东西听上去很美好,但是为之不眠不休有意义吗?”室友抱着靠枕,发出了关于“意义”的“质问”。

到底是当下的快乐有意义,还是为了梦想的不懈奋斗更有意义呢?

生活的意义感对当代人来说重要吗?当代人的意义来源于哪里呢?

前段时间,我们就这个问题在KY粉丝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共收到40,004份有效反馈。其中:

-女性81.65%,男性17.21%。

-18-25岁的受访占50.48%,26-30岁占29.60%,31-45岁占16.59%。

-大学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占大多数,分别占58.46%和27.84%。

-受访中的57.62%是单身,25.50%处在恋爱关系中,已婚14.57%。

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是怎么看待“生活的意义”的——

我们发现,有80.17%受访认为生活的意义重要,41.45%表示没有意义的人生不值得过,但认为自己生活“很有意义”的人只有9.49%、认为“有意义”的有39.06%,也就是说,另外一半的人都是觉得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感的。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当代人来说,生活的意义感(meaning of life)是什么?

有研究者认为,人们如果发现自己通过某些途径得到了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物质的、认知上的、情感中的,就可能会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哪怕他们说不清楚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Baumeister et al., 2013)。

这个定义可能有点抽象,我们和身边的小伙伴聊了聊,大家觉得,当人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时,人们通常——

有比较明确的生活目标,并且大部分日常行为、活动与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价值,对他人有所贡献,是被他人需要和认同的

*为什么人需要意义感?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Viktor Frankl(1963)认为,人类天生具备一种寻找生命意义的内在动力。当我们相信生活有意义,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义的时候,就能够体验到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意义感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主体幸福感。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那些觉得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人更少抑郁,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也拥有更高的幸福感(P<0.01)。

而缺乏意义感的生活则可能会使人们感觉到茫然,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和激情(Reker et al., 1987)。那些几乎不追求人生意义的人,即便他们并未患病,身体也会先调动自己处于一种“炎性反应状态”,而这会导致ta们处于更高的罹患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之中(Fredrickson et al.,2013)。

*影响人们意义感的因素有哪些?

1.钱。调查发现,当人们的年收入在10万以下时,收入越多,越会觉得生活有意义(P<0.01);但是当年收入超过10万之后,收入和意义感的关系就变得不明显了。也许就像老话里说的,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不能的。

2.愉快的事件和体验。我们询问了大家“最近半年是否经历了很多令人愉快的事情”,其中,非常同意“最近半年内经历了很多令人愉快事情”的受访中,有73.59%觉得生活“非常有意义”或“有意义”;而在没有经历那么多愉快事件的人群中,对应觉得生活有意义的比例仅为13.38%。

也就是说,经历更多愉快事情,真的能帮助人们获得更多意义感(相关系数0.424,P<0.01)。

这也得到了研究的证实:积极的情绪可以提升人们对生活意义感的敏感程度,更容易体会到意义感(King et al, 2006)。也就是说,不是生活改变了,只是更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意义感了。

3.人格因素。责任感和开放性更高的人,会觉得生活更有意义(P<0.01);而神经质程度更高的人,意义感更低(P<0.01)。

4.健康因素。越健康的人,越容易感受到生活的意义(P<0.01),而不够健康的人往往需要先考虑生存问题。

我们请大家选出了Ta们认为最有意义的三件事,其中,选择“有爱的人、被人爱和在乎”的人最多,占79.21%。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认为,“爱”是人生意义感最重要的来源。41.61%的人选择了“获得新的知识、信息和技能”、37.69%的人选择“享受生活”,分列第二、三项。

一些KY粉丝和朋友也与我们分享了Ta们对于“生活意义”的具体看法——

“美”对我是有意义的,比如说看到了精巧的艺术品;或者接触非常有趣的人和思想,我和这些人事物发生交流、互动的时候,就可以产生所谓的“意义”。

——苟,25岁,商业发展咨询师

我生活的意义是体验和成长。本质还是体验,成长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如果说我最想体验的,可能是爱情、知识、以及那种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我也在寻求真爱,寻求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和意义。

——T,33岁,数据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行为,是不是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意义感呢?我们请大家对自己做一些事时体会到的意义感进行评分(1-7分,满分7分),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1.付出(be a giver)比收获(be a taker)更能够带来意义感。

在“倾听朋友的烦恼”这一项上,参与调查者给出的分数是最高的,平均为5.12分。学者Roy Baumeister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要照顾他人、服务他人的,这会使我们获得社会归属感,并感到人生有意义(Baumeister et al., 2013)。

有一位粉丝就分享了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我生活里最有意义的部分,可能是参加公益活动吧。现在正职是在企业上班,也还在用周末的时间做活动志愿者,年假有时候也会用来探望外地的小朋友。

我好像没有特别在意自己从这些事情里得到了什么回报,付出的过程已经能让我体会到很多被需要的满足。当时间用来逛街、或者朋友们出去玩的时候,也很开心,不过等玩过就过了,但就好像不会感觉到什么价值。

——Bella,25岁,活动策划

2.表达自我的休闲活动比纯粹娱乐更有意义

与“在家上网”(3.63分)这类纯粹自我娱乐性活动相比,“为了兴趣阅读”的平均分更高(6.13分)。一个可能原因是, “为了兴趣阅读”,能够让人们在阅读中实现自我表达的意愿,并提升对真实自我的认识,而这种提升与更高的意义有关(Schlegel et al., 2011)。

我们对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70.19%的人有生活目标,在他们中间,有47.83%认为生活有意义;而在没有生活目标的人中,仅有17.50%这么认为。正如Emmons(2003)在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当人在追求重要人生目标的时候,生活才会有意义。

我们发现,“精神满足”(41.87%)、“身体健康”(36.44%)和“物质生活满足”(26.25%)是人们最想要追求、实现的前三大生活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可能存在样本偏差,因为KY粉丝可能本就是一群相比普通人群,更加在乎精神世界的人。

* 8成人认为,爱是意义感最重要的来源,可真的把追求真爱作为生活目标的人却并没有那么多。

令我们有些惊讶的是,在前面的回答中,高达8成的人认为生活意义的最重要的来源是“爱”,而如同上表中显示的,把“追求真爱”作为生活目标的排序并不高,排在精神满足、身体健康、物质生活满足、事业成功、家庭和睦之后。这可能是因为大家认为“追求真爱”不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就实现的目标。

或许,很多人觉得生活丧失了意义,正是因为Ta用来当作生活目标的东西,并非是能带给ta意义感的东西。

我能够感知到,爱和被爱带给我的强烈的存在感和意义,但至少眼下,我没办法把爱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可能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吧?

既然现在没有办法得到爱情,我就只能先追求事业、金钱给我的安全感了。很世俗,但比较实际。现在我天天996,忙着的时候不觉得什么,只是一旦闲下来,心里还是会空得发慌。

——Estar,25岁,课程顾问

能够作为生活目标的,得是一些人为可控的事情。真爱主要靠命,靠追求是追求不来的。所以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工作赚钱这一类实际的事情。

——匿名

高达一半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够实现一种有意义感的人生。在调查中,约49%的人表示对实现向往的、有意义的生活没有信心。

幸好,还有50.99%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发现,男性、更年长的人、已婚的人、教育水平更高的人、更健康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更有信心。

也就是说,掌握更多资源,在社会结构中占据更主流地位的人,认为自己更有可能实现人生意义。好消息是,越老可能会越少感到人生空虚。

一个非常感人的数据结果是:尽管意义感似乎逐渐与当代社会脱节,但仍有44.99%的人表示想要“付出所有努力、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意义,并且愿意承担即便付出一切也实现不了的后果”。

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感,从“我是谁”到“我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我自己从农村出来,在上海学习工作了差不多10年,已经完全从原来的社会中脱离出来,但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新的生活逻辑。我觉得只有找到自己认同的答案,才能消弭单独一个人在面对庞大的社会时候那种浮萍感。

——huahua,24岁,市场研究员

我追求意义感,那会增加生命的厚度和丰富性。没有意义的话,我会不知道每天该怎么度过,会感到空虚和迷茫。做一些我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是浪费生命。

——Eve,27岁,新媒体编辑

面对想要实现的生活,另外55.01%的人只想“顺其自然”或“尽力而为”,对他们来说,最大障碍在哪里呢?

结果显示,有60.32%的人认为最大的限制在于“所能获得资源有限”,47.97%的人选择了“需要为别的事情付出时间精力”,比如,需要照顾年迈家人、先积累财富为之后的生活打好基础等。

也有1/3左右的人将之归为个人因素(动力不足和能力不够),认为“社会没有提供足够机会”的人是最少的,仅占12.73%。不得不说,大家对于社会的信心比我预想的要高。

在问卷的结尾,我们提出了一个开放题:如果未来能拥有额外的十年时间,且身体健康、没什么负担或限制,你会选择做什么?

结果显示,大家则更愿意“充分享受人生”(78.06%)、“追求个人成长”(70.03%)和“陪伴家人”(63.15%)。

KY相信,这正是最能够带给人们意义感的事情——因为当你有了更多的生命,你只想把它用在最为重要的事情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半数人面对的“感受不到人生意义”的空虚感,正是因为我们过多地,把时间用在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影响意义感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和赚钱。而没有时间、精力和足够健康的身心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去寻找爱,投入爱与被爱;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真正提升自己而不只是职场技能;去更多地体验人生、更多享受生活,去和家人在一起;规律作息,努力保持更健康的状态;

当我们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时候,我们的空虚就会被真实的链接感(与自身的、与他人的、与当下的)填满。

人生不过匆匆百年,我们都值得用一种更能带来充沛存在感的方式投入其中。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Vohs, K. D., Aaker, J. L., & Garbinsky, E. N.(2013). Som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happy life and a meaningful lif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8(6), 505-516.

Emmons, R. A. (2003). Personal goals, life meaning, and virtue: Wellsprings of a positive life. 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105-128.

Fredrickson, B. L., Grewen, K. M., Coffey, K. A., Algoe, S. B., Firestine, A.M., Arevalo, J. M., ... & Cole, S. W. (2013). A functional genomic perspective on human well-be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0(33), 13684-13689.

King, L. A., Hicks, J. A., Krull, J. L., & Del Gaiso, A. K. (2006).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1), 179.

Martela, F., & Steger, M. F. (2016). The three meanings of meaning in life: Distinguishing coherenc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5), 531-545.

O'Connor, K., & Chamberlain, K. (1996). Dimensions of life meaning: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at mid‐lif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7(3), 461-477.

Reker, G. T., Peacock, E. J., & Wong, P. T. (1987).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and well-being: A life-sp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2(1), 44-49.

Steger, M. F., Frazier, P., Oishi, S., &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53(1), 80.

Steger, M. F., Oishi, S., & Kashdan, T. B. (2009). Meaning in life across the life span: 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 from emerging adulthood to older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1), 43-52.

Schlegel, R.J., Hicks, J.A., King, L.A., & Arndt, J. (2011). Feeling like you know who you are: Perceived true self-knowledge and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 745-756.

Yalom, I.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Vol. 1).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