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南方兵不能打?连张飞都不是他们对手,说说三国精锐丹阳兵

编者按:近期,冷兵器研究所通过《五部飞军,所当无前!这支吓破魏军胆的蜀汉精锐究竟来自何方?》《他们才是长坂坡的真正主角:三国最强甲骑具装为何神秘消失?》《白马义从,这支汉末幽州的胡骑克星,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败涂地?》《张艺谋电影《影》的死士原型,孙权的解烦军听说过吗?》《董卓凭其祸乱天下,曹操差点被其阵斩,汉末三国的西凉铁骑有多强?》《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全靠这支姜维亲率的蜀汉精锐虎步军》,介绍了诸如无当飞军、虎豹骑、白马义从、陷阵营、解烦军、西凉铁骑与虎步军等三国时代的著名兵种或部队。本期,我们接着来介绍一下三国时代著名南方精锐步兵——丹阳兵。

江南地区的军队一般被认为战斗力不如北方。楚汉争霸之后,江东子弟似乎就失去了吴越男儿的狠劲。这当然与随着江南的不断开发,肥沃的土地和暖湿的气候使得人民需要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农业活动中,加上生活优渥,对于武事的练习日渐荒疏有关。但在群山密布的地区,即便是江东子弟也能保有上古时代的武德。哪怕到了明代,浙西丘陵所产的义乌兵仍能令倭寇闻风丧胆。而江东山地步兵在三国时代,最有名的无疑是丹阳兵。

丹阳兵,即来自丹阳郡的战士。丹阳郡是两汉扬州的一个大郡,大致包括当代的皖南、浙江西北部和江苏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

▲如果我们考察这一带的地形,就会发现此地确实是群山密布,耸峙巍峨,连著名的安徽黄山都位于其中。即便是平原较多的秣陵(南京)一带,也颇有山丘缭绕。

丹阳这个地方,幅员数千里,地域广大,大山众多,沟壑纵横,山林茂密,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而且还很容易隐藏,所以居住在这里的山越民族以及为了逃避朝廷赋税的汉民,长期居住下来钻山越岭,披荆斩棘,还要时时刻刻对抗官府前来抓捕。经年日久之下,他们养成了特别能打仗的习惯。①而即便是平原地区的丹阳居民,由于时常与山中的山越民族进行对抗,也维持了果劲的民风。汉人与异族杂居的地区,汉民族的兵法、组织与蛮族的剽勇结合,往往多出果劲善战的勇士。丹阳郡另一大优势是富于铜铁矿,百姓能够私铸武器,借着官府控制力不强而私下练习甚至大规模械斗,平时就能进行基本的战争训练。整个汉末三国时代,丹阳郡的动乱不胜枚举,一直都是难安易动之地。

▲中国铁矿分布图,可以看到丹阳一带颇有铁矿富矿区

正因为如此,丹阳郡的兵源不但战斗力在汉末是江东之冠,甚至连北方中原平原地带的兵源也无法比拟。黄巾之乱时大将军何进曾在丹阳郡募兵②,曹操在讨董时也曾到丹阳募兵③,足以证明这一点。

▲丹阳人,徐州刺史陶谦

出身丹阳的陶谦非常重视从家乡招募军队。这些丹阳兵曾随陶谦讨伐羌乱,击败悍勇的凉州羌兵④,陶谦任徐州刺史后又随陶谦大破徐州黄巾⑤,使得陶谦对于徐州的控制稳固。陶谦麾下的丹阳兵数量非常可观,刘备投奔陶谦时,陶谦就给了刘备4000丹阳兵⑥。之前朱儁讨伐董卓,陶谦曾支援3000精兵给朱儁,应当也是丹阳兵。⑦由此推测,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当在一万人以上。考虑到汉末许多诸侯都曾招募丹阳兵,丹阳郡中还颇有拥兵自重的山越首领或宗帅,则汉末三国时代成为士兵的丹阳郡男子可能多达十万以上。人口只有63万的丹阳郡⑧,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了,好似雇佣兵时代的瑞士,其民风之彪悍可想而知。

▲雇佣兵时代,瑞士长戟兵闻名欧洲,几乎全民皆兵

丹阳兵善战的另一个原因是其重视乡党的特质,非常团结。刘备之所以被吕布夺取徐州,其重要原因就是张飞与下邳相曹豹争执,想要杀死曹豹以强化对丹阳兵的控制却未遂,导致城中丹阳兵作乱,引入吕布。曹豹为陶谦故将,应当是与陶谦同乡的丹阳人。⑨需要强调的是,区区1000名丹阳兵就让张飞无法拿下,撑到吕布赶到后将吕布引入城中,足以证明丹阳兵的坚忍以及擅长在城池内进行巷战。

▲张飞逼反丹阳兵导致刘备失去了徐州

立足于江东的孙氏集团当然也极为重视丹阳兵。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孙策平江东之役最激烈的战斗,就发生于丹阳郡内。刘繇、筰融、薛礼、太史慈、张英、樊能等人率领丹阳兵组成联军,抵抗孙策,一度给初时兵微将寡的孙策造成不小的麻烦

在孙策渡江之前,扬州刺史刘繇把袁术安插在丹阳郡的吴景、孙贲赶出江东,更是派张英、樊能率领少量兵力,到长江北岸的横江津和当利口建立前进基地,袁术派大量兵力猛攻数年都未能攻克。

▲江东小霸王孙策

此前孙策刚开始创业时,就曾在丹阳郡深处的泾县(今宣城市泾县)募兵得五六百人,但也一度被泾县的贼帅祖郎打得“几至危殆”⑩。得到这数百人之后,加上袁术归还给孙策的孙坚部曲千人,孙策就打败了不服袁术的庐江太守陆康(陆逊的从祖父),攻克了庐江城。陆康曾经平定多达十多万的荆扬两州叛军,在庐江经营十余年。?孙策将其击败并攻克庐江,既显示出孙策的用兵长才,也体现出丹阳兵悍勇善战。

在孙策平定丹阳郡之后,得到大部分的丹阳兵,整个江东很快卷土而定。孙策又攻取袁术部将刘勋的庐江城,向上游大破黄祖、刘表联军,对经营多年的荆州刘表形成压制。

▲黄祖是孙策的杀父仇人,曾击杀孙坚,却完全非孙策对手

孙权继位后,孙氏集团中的丹阳兵(战兵和辅兵)数量当在五万以上。赤壁之战、江陵之战等大败曹魏的战役,都有丹阳兵的表现。但因为丹阳兵数量颇多,史书反而没必要去特意记载。我们可以认为,如同诸葛亮军中的虎步军一样,丹阳兵是吴国步兵骨干力量的主要来源。

吴国对曹魏进攻战绩不理想,绝非因为丹阳兵不善战,而是诸将各有部曲,怀有私心,不肯在北伐战争中消耗自己的部曲。后来诸葛恪担任丹阳太守,深入丹阳深山当中,剿抚并用,收降山越人口十多万,得男丁四万,获得最勇猛的一批丹阳兵兵源。?

▲诸葛恪如同叔父诸葛亮一样有非常强的北伐意志

孙权去世后,诸葛恪担任辅政大臣,率领战斗力大为提升的吴军取得了东兴大捷,杀魏军数万。此后诸葛恪提兵北伐,一度攻破让孙权屡次吃瘪的合肥城,证明吴军并非没有进攻能力。只是诸葛恪在关键时刻突然昏头,中了张特的诈降之策,攻城失败。然而司马孚率领的号称20万的魏军竟然不敢大军追杀,可见经过诸葛恪革新后的吴军阵势严整,撤退时也没有多少破绽。此后,诸葛恪被保守而反对北伐的江东士族联手杀害,吴国完全失去北伐能力,终于困坐而亡。

▲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时,最大规模的会战板桥之战中,周浚部数万大军击败吴丞相张悌部三万人,击杀张悌等7800人。此战中吴丹阳太守沈莹率领号称“青巾军”的丹阳精兵5000人,试图对晋军进行陷阵,三次陷阵失败后,兵力微弱的吴军失去斗志,遭到腹背夹击而溃散。史书说沈莹曾经“前后屡陷坚陈”,也就是说在晋发动灭吴总决战前,沈莹曾经在小规模防御战中多次击败晋军,陷阵成功,这也是丹阳兵在三国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了。?

丹阳兵的作战意志无疑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由板桥之战的惨败来看,其平原作战能力似不及北方军队。如同样是陷阵部队,沈莹的青巾兵陷阵能力就不如吕布的陷阵营。

▲板桥之战战前进军图

这与江东除了群山纵横还水网密布的环境应当有关系。由于多水且湿热,江东步兵更倾向于使用适合短兵格斗的刀盾,以轻捷灵便著称,但是面对北方军队的长枪方阵无疑显得乏力。正是因此,后世东晋虽然也拥有骁勇的丹阳兵兵源,但仍要大规模招募北方流民,更是组建了北府军,当与丹阳兵不是非常适应重甲与长枪方阵作战,在北伐上乏力有关。

①《三国志·诸葛恪传》: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闲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

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

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

④《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裴松之注引《吴书》: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⑤《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破走之。

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⑦《三国志·朱儁传》: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

⑧《后汉书·地理志》:(丹阳郡)十六城,户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五百四十五。

⑨《英雄记》: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英雄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

《三国志·先主传》: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

⑩《江表传》: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

《后汉书·陆康传》:会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拜康庐江太守。康申明赏罚,击破穰等,余党悉降。

《三国志·诸葛恪传》: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恪到府,乃移书四部属城长空。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恪乃复敕下曰:“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臼阳长胡伉得降民周遗,遗旧恶民,困迫暂出,内图叛逆,伉缚送言府。恪以伉违教,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

干宝《晋纪》: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於杨荷桥,众才七千,闭栅自守,举白接告降。吴副军师诸葛靓欲屠之,悌曰:“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靓曰:“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伪降以缓我,非来伏也。因其无战心而尽阬之,可以成三军之气。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悌不从,抚之而进。与讨吴护军张翰、扬州刺史周浚成陈相对。沈莹领丹杨锐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於是以驰淮南军,三冲不动。退引乱,薛胜、蒋班因其乱而乘之,吴军以次土崩,将帅不能止,张乔又出其后,大败吴军于版桥,获悌、震、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