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有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和风物?

丨美食与知识齐飞,美景共奇技一色丨

▲风物之旅大部队在崆峒山。

-风物君语 -

对风物君和小伙伴们来说

这个七月的尾巴

属于平凉

这里有深厚的文化与绝佳的景致?

中国有多少非著名城市像她一样,低调但超级有料!

还有让人欲罢不能的各色面食?

走啊,去甘肃咥(die)个面!

五天四夜

我们行走在平凉

寻找最地道的平凉味道

体验最精湛的传统手艺

探秘高山深谷中的虔诚信仰

......

每天不断的惊喜

都让平凉之行显得格外难以忘怀

让人“大吃一斤”的美食集结地

甘肃平凉地处黄土高原

这里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也是农牧交错地带

碰撞与交融是平凉数千年历史的背景音

平凉人是“碳水狂魔”

也是无肉不欢的资深老饕

在平凉

面食吃重样了只有一种可能性:

太好吃了!上瘾!

▲平凉羊肉泡馍。感谢手模战研老师。摄影/朱锐

▲灵台手工面也是到平凉无法错过的地道美味。摄影/朱锐

▲灵台手工面的擀面步骤。摄影/伊森

▲灵台手工面的切面步骤。摄影/伊森

▲风物之旅大部队这次在平凉接受了碳水化合物的猛烈轰炸。除了泡馍、手工面等小麦制品,还吃到了荞麦鱼鱼、荞麦卷卷等荞麦制作的美食。摄影/朱锐

▲核桃包子。外表像核桃,内里更是货真价实的核桃馅。摄影/朱锐

▲口感爽滑的凉粉鱼鱼最适合炎热的夏天。但是,平凉的夏天真的很凉快,早晚出门还有一些凉意。摄影/朱锐

▲扁豆糊糊是用一种很小的豆子磨粉煮制而成,相同的豆子在云南叫做鸡豆,去过丽江的朋友应该不会对它感到陌生。平凉的扁豆糊糊,喝起来口感像黑芝麻糊,但是是咸口的。而且里面加入了杏仁,因此吃起来还会有“嘎嘣嘎嘣”的咀嚼感。摄影/朱锐

▲在平凉吃早餐,豆腐脑也是极好的选择。酸辣口味的豆腐脑在清晨的混沌中打开食欲,还有小包子来满足肉食动物。如果还不够,那就再来一个菜夹馍,饱腹感100分。摄影/朱锐

▲煮熟的洋芋放进臼里砸成糊状,再加上酸辣的料汁,就是一碗洋芋搅团。听起来容易,但是搅团要做到口感绵密,一定不能有任何碎块,这对“掌锤者”的力量和技巧都有很高要求,一旁负责加洋芋的人也需要掌握好时机。据当地人说,吃洋芋搅团还是冬天更合适,冬天的洋芋淀粉含量更高,搅团黏性、甜度都会好很多。摄影/朱锐

主食说差不多了

再给你们看看肉

平凉人吃起肉来可是毫不含糊

▲羊肉泡馍的肉块大量足,西北人民的豪爽热情,在这一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摄影/朱锐

▲平凉红牛。平凉自古有养牛的传统,长年的培育,使得这里的牛肉品质优良,肉质细嫩,肉香味十足。吃平凉红牛最好的方式还是火锅,鲜切牛肉都经过严格排酸,入锅变色即熟,蘸着特制的咸辣调料。弹牙不说,口腔里充斥着肉汁,又没有任何肉类的异味,叫人完全不想放下手里的筷子,只想就这么一直吃下去。摄影/朱锐

▲平凉红牛也适合香辣牛排,过重的调味并不会夺取牛肉的香气,反而使味道更佳馥郁厚重。摄影/朱锐

▲羊肉是平凉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羊肉泡馍自不必说,要想解馋,来份羊排也是极好的。摄影/朱锐

▲暖锅。看见锅里的五花肉了吗?还有排骨,还有丸子。底下是白菜、豆腐和粉条。还用我多说吗?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吃!一切语言在肉面前都是苍白的。摄影/朱锐

▲静宁烧鸡应该是我们此行吃到的最“清淡”的荤菜了。静宁烧鸡选用本地土鸡,多是三四斤左右的小公鸡,肉质紧实,但嚼起来毫不费力,难得的是没有卤烧制品常见的高咸度。风物之旅大部队一致好评。说得残忍一点,这鸡死在静宁人手里可以瞑目了。摄影/朱锐

吃饱了,再为信仰充值

平凉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世俗生活的旺盛生命力以外

这里也见证了各种信仰的碰撞交流

中国的古老与虔诚

你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

▲崆峒山上的道士与僧人。不知道他们是否曾一起“勇闯天涯”,去看一看世界的繁华。但是崆峒山可谓将包容性发展到极致,集儒释道于一体,各路神仙都在此驻足,配套设施完整,提供一站式祭拜服务。摄影/朱锐

▲崆峒山上历朝留下的古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与山林融为一体,毫无突兀感。这也体现了古人崇尚自然的朴素哲学。摄影/朱锐

▲崆峒山山水相依,风景绝胜。就算不为“寻名仙访高人”,能登高远眺,对疲惫的身心也是极好的放松。水哥给你们示范一下远眺的标准姿势。摄影/朱锐

▲每次风物之旅的彩蛋就是听各界大牛讲各种知识。比如这次,一路上就在听水哥和战研老师讲艺术和历史,听史军老师讲各种植物。摄影/朱锐

▲一提起崆峒山,就会有人想起金庸先生笔下的崆峒派。风物之旅本次也去拜访了“崆峒派”。现在人们习武多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武校也是武术与文化课兼修,很多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参军入伍,其中也不乏加入特种部队的优秀学生。摄影/朱锐

说起此次风物之旅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佛教石窟

▲宝相庄严的南石窟寺。摄影/朱锐

▲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罗汉洞石窟。罗汉洞石窟以禅修窟为主,塑像不多。这里有曾经极为精美的宋代贴塑,可惜有很多都遭到了破坏。摄影/朱锐

▲豁然开朗的还有风物之旅大部队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不信你看战研老师和史军老师。摄影/朱锐

▲风物之旅被特许进入云崖寺的6、7号两个石窟参观拍摄。这两个石窟都修建于明代,由分封在平凉的韩王捐资,历经战乱动荡,能够保存至今也是不易。摄影/朱锐

▲中心塔柱式的王母宫石窟。王母宫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算是平凉石窟群中的“老资格”了。摄影/朱锐

▲博物馆是此行的亮点之一,平凉市悠久的历史,使得市县两级的博物馆都有极为丰富的馆藏文物。平凉博物馆面积不算大,但是馆藏文物,特别是佛教造像,极为精美。摄影/朱锐

▲崇信博物馆在县级博物馆中,已经算是藏品极其丰富的了。除了本身历史悠久、文物多以外,馆方的管理经营也值得称赞。馆长在介绍过程中,多次提及当年只用几块钱就征集到镇馆之宝级别文物的经历。摄影/朱锐

传唱于民间的人生百态

中国地方戏曲的种类数不胜数

这些流传于各地的民间文艺形式

可以说是了解乡土民情的一扇窗口

平凉又会传唱着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我们在静宁县欣赏了一场皮影戏。表演的演员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锣鼓响,胡琴起,高亢的曲调随之划破空气。一切都显得行云流水,有条不紊。拉胡琴的老大爷,起先还稍显拘谨,可琴弓在手,就像换了一个人般从容自信。看得出,他们是真爱这门艺术。摄影/朱锐

▲崇信弦子腔,演得是最经典的“八仙贺寿”的桥段。摄影/朱锐

▲崆峒笑谈是我们此行看到的最特殊,也最夸张的一种民间戏。说它特殊是因为崆峒笑谈只流行于平凉一地,说它夸张是因其表演形式,以说为主,多反串,擅长耍怪丢丑。摄影/朱锐

黄土高原上的老手艺

寻找地道的老手艺

算是风物之旅的一个固定栏目了

平凉之行自然不例外

泥塑、点灯背猴、纸织画、安口窑

......

无一不印证着手艺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

▲风物之旅与“泥塑刘”传承人合影。摄影/朱锐

▲“泥塑刘”的作品大多会卖给寺庙道观,一件中等体量的泥塑,价格在200元左右。摄影/朱锐

更多关于泥塑的故事

在这里?

黄土高原上,我为泥塑狂

▲“点灯背猴”是崇信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去年结婚的新婚夫妇都要回娘家点灯背猴,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面灯由蒸熟的糜子面制成,灯的数量一般为娘家最长辈两口子数量之和。一涉及手工,水哥自然是不会错过上手体验的机会的。摄影/朱锐

▲平凉纸织画,传统四大家织之一,融中国画与编制技艺于一身,经纬纵横,视觉上有一种独特的朦胧美。P.S.您的手工小能手水哥再次上线。摄影/朱锐

▲纸织画精妙绝伦的制作工艺,让每个人都想近距离仔细观察,比如在作品展示区流连忘返的战研老师。摄影/朱锐

▲安口窑已在华亭县传承了上千年,有“陇上瓷”的美誉,至今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我们来到工厂的当天,工人们正在为当地酒厂生产酒瓶。摄影/朱锐

▲安口镇除了瓷器也产砂器,美食家大雄老师面前的,就是做暖锅用的土砂锅。摄影/朱锐

下一站“风物之旅”

你希望我们去哪儿?

编辑丨伊森

图片由摄影师独家提供,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