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字你都不认识,怪我咯?

先来看这一段文字,并紧盯30秒,待会儿你会发现一件神奇的事情:

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老司机

看完了你们还能从下面的图中认出上面出现的字吗:


神奇的事情就是:我认不出老司机这两个字了(摔!就是两个字啊!)

[字为什么看久了就变陌生了?]


老司机还曾经有过盯着对面同事看很久,结果开始怀疑我到底是不是认识这个人~~~的经历。。。


遥想当年老司机曾看到一篇科学文章说(仅凭记忆复述),由于人的左右脑功能不一。一般使用左脑通过形象去辨认文字,这样更为快速;当右脑参与辨认文字,主管抽象思维的部分开始进行联想、思辨。结果越看越糊涂。因为看久了就容易熟悉,熟悉到每一个部分……然后就不小心把字拆开了,结果大脑就拼不回去了昂。

再容老司机翩翩地推测一下,假设把Ta们先比做两条非平行的直线,虽然起点不一样,路径不一样,但是Ta们总是能够统一在一起,(如果有童鞋质疑,我再加个限制,两条线是共面的!),我们提炼信息的关键也在那个交点上,也就是正常的字的映像以及后续含义的摄取点。如果看的时间过长,在以时间为横坐标的图上,这两条直线不能一直相交,那肯定就会相去甚远,在最后统一映像上就表现为,“我突然不认识这个字儿啦!”

( 愿世界和谐,童鞋们板砖轻拍啊~~~~)


[以下才是科普时间——字形饱和or视觉适应?]

1994年,台湾教授郑昭明与其同事最早撰文描述中国人所经历的这种现象,并将其称为“orthographic satiation”(字形饱和)。这两位教授发现,通常被试盯着一个字看上二三十秒钟,就会觉得“这个字变奇怪了”。

无独有偶,在隔海相望的日本,汉字的问题也正在被研习。1996年,日本九州大学的二濑由理和东北大学的行场次朗在日本的《心理学研究》期刊(Shinrigaku Kenkyu)里写道:“稳定注视某日本汉字几秒后,此汉字即难以作为一整体图案被辨认,且难以判断书写是否正确。此于日本人民为众所周知的经历。”他们给这个现象起名为“Gestaltzerfall现象”。

2007年,爱丁堡大学一位同学Nien-Chen Lee在其硕士论文中重复了台湾郑教授的研究。他发现,即便同为左右结构的字,引发饱和的效率也不相同。他用的40个左右结构的字中,长得像乱麻一样的“擠”字需要较长时间才让人产生饱和,而左右结构匀称的“課”字则很快就让人觉得奇怪了。此外,女人会比男人更快地产生“字变奇怪了”的现象。

老司机对答案的追寻,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