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仅此一件的汉代温凉白玉盏,有哪些故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从词中寥寥十四字我们就可以提取出古代文人生活的雅致与滋润。我们且不说葡萄美酒的美味芬芳,也不论琵琶丝弦乐律的动听悦耳,就单从这夜光杯说起。笔行至此,我想很多读者已经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什么了。对,没错今天要讲的就是——(夜光杯)玉杯!

因凉州词而闻名天下的“夜光杯”工艺品

在讲玉杯前,我们必须要从玉杯中名气最大的夜光杯入题。最早的“夜光杯”源于甘肃酒泉,就其材质而言,夜光杯主要采用的是酒泉附近的祁连山玉(亦称酒泉玉),同时也会少量的使用陕甘交界的武山鸳鸯玉。古人在这两种玉质的基础之上,精雕细琢,制作出来了纹饰天然,杯薄如纸,光亮似镜,内外平滑,玉色鲜亮的夜光杯。

明代雕螭龙玉匜

虽然,用夜光杯斟酒有甘味香甜,日久不变的神奇功效,但是古人口口声声称道的“夜光杯”其实并没有在黑夜发光的功能。之所以称其为“夜光杯”这主要得益于夜光杯的月下反光作用。而这种反光作用主要与制作夜光杯所使的玉材有很大关系。

现代生活中灯红酒绿的发光源

就现有的资料分析可得夜光杯拥有较强反光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制作夜光杯的玉材较同时期发现的玉料“竞品”而言,玉质更为通透;二、制作夜光杯的玉材硬度较小容易琢磨,故而用此材质制作的玉杯杯壁可以被打磨的很薄;三、制作夜光杯的玉材产量比较大,而制作夜光杯使用的是挖掏玉料成杯的方法,如果用和田玉去制作夜光杯的话太过浪费材料。所以综合以上三种原因这种反光能力较强的玉杯就被造了出来。

宋代龙泉窑茶杯

至于夜光杯这个名字的来源肯定属于后来文人雅士所起。其场景大约为,几许文人雅士相约于月夜对饮,然后主人取出了自己最珍贵的玉质酒具盛酒以助雅兴。月光下斟酒入杯,杯中酒水被皎洁的月光一照闪闪发亮,似有奇异光彩。于是众人便给眼前的这些闪闪发亮的酒杯取名为“夜光杯”。

大清乾隆年制敞口杯

言及夜光杯,抛砖引玉,那么接下来笔者要讲一件文物。没错这件文物也是玉杯,但这件玉杯的身世很是沉浮!最初的它是主人生前心爱的器皿,在主人死后它作为主人生前最爱之物被陪葬入土,斗转星移千年的时间过去之后,它立在墓室的一角不知躲过了多少次盗墓贼的眼睛,最后才被考古挖掘者启出了墓穴。

兔毫盏 宋

它出土于我们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话说在1956年7月,洛阳矿山机器厂响应国家号召正在如火如荼地兴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之时,在施工工地,建筑工人们意外的发现了一座古墓。可是,当考古专家打开墓穴后发现墓葬已经被盗,盗墓者将墓室洗劫一空。墓穴中目力所及之处一片狼藉,盗墓者甚至将墓主人的尸骨都扯落在地,整个墓葬最后只找到了“正始八年”的铭文,至于墓主人的身份已经永远成为了谜题。

老一辈的考古人

基于墓室之中的情形和“正始八年”这个时间节点,考古工作者已然对这座古墓失去的有文物出土的希望。首先,笔者要在此科普一下这里提到的“正始八年”。关于“正始”这个年号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其实“正始”是三国时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的年号。

汉代玉杯

到曹魏时期,一改汉朝厚葬的习俗,大力推广薄葬。曹魏经过曹操、曹丕两位帝王的大力推广,使得薄葬的理念渐入人心,到曹芳当政时期,达官显贵们已经形成或者说接受了薄葬的习俗。因此,相比于陪葬物品动辄价值千金的汉代墓葬而言,这座曹魏正始八年的墓,但凡有相关常识的考古学者就会知道,这个墓中肯定不会有太多价值连城的随葬物品。再加之它又被盗墓贼光顾,所以考古学者对此墓出土珍贵文物几乎不报希望。

明代雕螭龙玉

但是,运气这种东西总会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一些惊奇。正当学者们在决定要不要深入墓穴探究时,有人在墓室昏暗的一角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物品。而这件物品被刚取出时,它还浑身是泥,并不起眼,但是鉴于它的重量和形状,考古学者决定对他进行清理,经过清洗之后,这件原本遍布污泥的物件,竟然是白玉所制,其器型是只玉杯。就玉杯形体而言,这件白玉杯保存完好,通体温润洁白,杯体曲线自然。玉杯采用新疆和田白玉加工而成,杯身抛光极好,无任何纹饰,符合当时崇尚朴素自然的社会风气。尽管如此素朴,但是放在岁月痕迹浓重的文物中,它仍显得那么卓尔不群。而这件躲过盗墓者盗掠的曹魏时期的,全国仅此一件的白玉杯现存于洛阳博物馆。

现存于洛阳博物馆的白玉杯

总之,考古研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知器物的过程,一铲下去很可能将会捅破一个考古未知领域的窗户纸,而在这个窗户纸的后面展现出的可能是更精彩的古代生活场景。

清乾隆时期的觥

清雍正斗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