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7月18日】郭嵩焘小传:湘军的创建者,清醒看世界的第一人,却被唾骂为汉奸
郭嵩焘,1818年4月11日出生于湖南湘阴县。郭嵩焘年少时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1835年(18岁),考中秀才,进入岳麓书院读书,同曾国藩、刘蓉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岳麓书院)
1837年(20岁),郭嵩焘考中举人,但在接下来的两次会试中都名落孙山。
1840(23岁),在曾国藩举荐下,郭嵩焘奔赴杭州担任浙江学政幕僚,刚好碰上鸦片战争爆发。郭嵩焘多次奔赴前线,亲见浙江海防之失,一向为“华夏”所看不起的“岛夷”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吸食鸦片的人们)
1847年(30岁),郭嵩焘第五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但不久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制他回家居丧。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村爆发。1852年(35岁),太平军攻入湖南。为躲避战乱,丁忧在家的郭嵩焘与左宗棠相约隐居在玉池山。
(天平天国运动)
湖南巡抚张亮基重金礼聘左宗棠入幕,左宗棠起初不答应,郭嵩焘以情理敦劝左宗棠出山。接着,他又激曾国藩出山从戎,创建了湘军。
1853年(36岁),郭嵩焘协助湘军江忠源部与太平军作战,建议江忠源创建了湘军水师。他是湘军的重要创建者之一。
(洋枪队)
1859年1月(42岁),咸丰皇帝召见郭嵩焘,命他在南书房行走,成为天子近臣。不久,他被派往天津前线,随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帮办防务。
由于他性格耿直,整顿税务一丝不苟,得罪了亲王僧格林沁、山东巡抚文煜等一众官员。1860年(43岁),郭嵩焘愤而辞官南归,写下诗句:“人生都是可怜虫,苦把蹉跎笑乃公”。
(蒙古亲王僧格林沁)
1863年(46岁),郭嵩焘受浙江巡抚左宗棠邀请,任两淮盐运使,为湘军、淮军筹措饷银。同年6月,因郭嵩焘在两淮理财有方,又通晓洋务,被任命为广东巡抚,镇压广东境内的天平军残部。
1866年6月(49岁),郭嵩焘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而罢官归乡,回到长沙讲学多年。
(总理衙门)
1875年初(58岁),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郭嵩焘再度出山,被任命为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他主张学习西方的一切长处,包括经济、政治制度。
(马嘉理事件发生地)
同年,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远赴英国赔罪是个苦差,又担着骂名,大臣们纷纷后退,避之唯恐不及。这时,郭嵩焘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消息传开,人人大骂郭嵩焘是汉奸、卖国贼。有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参加乡试的考生在长沙集会,声讨郭嵩焘,扬言要捣毁郭嵩焘的家。湖南巡抚不但不制止,反而夸奖考生们。
(慈禧太后)
郭嵩焘受到这样的打击,有些犹豫。但慈禧太后两次召见郭嵩焘:“国家艰难,须是一力任之。我原知汝平生公忠体国,此事实亦无人任得,汝须为国家任此艰苦。”
慈禧又说:“旁人说汝闲话,你不要管他。他们局外人,随便瞎说,全不顾事理。你看此时兵饷两绌,何能复开边衅,你只一味替国家办事,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于是,郭嵩焘决心矢志向前。
(郭嵩焘出使欧洲资料图)
1876年12月1日晚(59岁),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行人员共30余人从上海港冒雨登舟,踏上了赴英的漫长旅途。
1877年1月21日(60岁),郭嵩焘抵达伦敦。在任期内,他广泛开展外交活动,与世界各国政治、文化名人交往,深入考察和研究西方,勉励严复等留学生勤奋求学。他以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思考着中国的未来。
(郭嵩焘参观巴黎世博会中国馆)
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并抄寄一份给总理衙门。书中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结果在士大夫中引起轩然大波。他俨然成了天地不容、万恶不赦的叛徒、内奸、名教罪人,清廷只得下令将《使西纪程》毁版。
《使西纪程》
1878年2月(61岁),郭嵩焘兼任出使法国钦差大臣。同年5月20日,他和发明家爱迪生一起试验了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叹为“神技”。
为保护华侨利益,郭嵩焘奏请清政府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他和日本驻英公使交往密切,他大胆预言,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将成为中国新的威胁。
(爱迪生)
但不久,郭嵩焘与副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刘锡鸿上奏,列举了郭嵩焘的“十大罪状”,严词弹劾。刘锡鸿甚至在使馆中扬言:“这个京师之内都指名为汉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
(刘锡鸿)
1879年1月31日(62岁),被誉为“清醒看世界第一人”的郭嵩焘怀着抑郁、孤寂的心情,踏上了返航东归之路,由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接任驻英公使。
1891年7月18日(73岁),郭嵩焘病逝于长沙,葬于湘阴县东70里老冲坡之飘峰。他去世后,李鸿章曾上奏,要求国史馆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但未获朝廷旨准。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414篇作品,营员“宁馨儿”的第36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