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炸弹?那是《十二时辰》给反派开了挂!揭秘唐宋火药武器史

编者按:最近,《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在经历了多集艰难的查案之后,最终摸清了之前狼卫们,所说的“阙勒霍多”究竟是何物。这个带有洋气名字的东西,不是什么神话中的神灵,亦或是浑身外挂的开挂反派,而是一种名为“伏火雷”的火药武器。那么,历史上,在唐朝中期,真的出现了有如此威力的火药武器吗?

▲重创旅贲军的伏火雷

那么首先,火药在唐朝真的出现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有关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唐宪宗在位时期成书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在这本书里,火药有一个颇为儒雅的名字——“伏火矾法”。不过虽然这算得上是有关火药最早的记载,但可能在此之前,火药就已经出现。可无论是火药当时的称呼,还是作为出处的书,都可以很明显的体现此时的火药和军事还距离甚远。

▲唐代中期火药还是与道教的炼丹有关

那么这一时期火药的威力究竟如何呢?很遗憾,就《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火药配方,是完全没有电视剧中伏火雷那样摧枯拉朽的威力。首先,虽然《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中的“伏火矾法”,已经有了硫和硝的配比,但是黑火药之所以得名,还有一个重要的碳,在此时还并没有得到使用。作为取代,是将一种叫做马兜铃的中药材,与硫磺硝石混合捣碎,这样的成分,自然是不可能有电视剧的中的威力。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一时期的火药记载,还是为了在药材或者炼丹时,回避这些配料混合使用,一面造成危险。因此,唐朝中期出现的火药,其实与战争还距离甚远。

▲“伏火矾法”和伏火雷虽然名字类似,但是“伏火矾法”却和伏火雷的威力和用途,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区别。

那么最早的火药武器,究竟是何时诞生的呢?比较尴尬的是,这一问题目前也是充满争议。在唐末,有黄巢军“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和天祐元年,后来吴国建立者杨行密“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这两个记载,因为宋代的“飞火”和“火箭”,一般都认为是使用火药的武器,因此被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是唐末就已经出现火药武器的证据。

▲最早的火药武器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黄巢军所使用的

不过这一观点,严格来说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在唐代语境中“飞火”、“火箭”,多是用来指点燃的弓箭,而且从黄巢军“火箭”的相关记载中,提到了黄巢军对于“火箭”的使用方式,是采用了“射”的方式,因此更有可能只是燃烧的弓箭。至于杨行密所使用的“机飞火”,倒是更有可能是采用火药爆炸来进行推动,并用其中所带有的燃烧物,以此来焚烧龙沙门。

不过除了文献中语焉不详的记载外,在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中,倒也留下了中国火器发展的重要线索。在今天巴黎吉美博物馆藏的五代时期敦煌绢画《降魔变》中,就保留了两个重要的武器形象。在一旁的两个厉鬼,其中一人手持喷火的管状喷火武器。在其下方,还有一个厉鬼手持一个正在燃烧的球状物。

▲五代·敦煌绢画《降魔变》

当然,虽说这两个武器形象多少也有些槽点,比如使用管状火器的厉鬼,竟然直接用手握持枪管等等。当然,这些问题更有可能是画师本人,对于当时军事武器了解的存在偏差。两种武器本身的形象,由于实在太过于类似后来的突火枪和铁火炮,因此很有可能正是后来这些宋代火器,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身。

▲铁火炮

有关使用铁火炮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北宋灭南唐时期的“火炮”。这种武器的实际上就是使用陶罐或者铁罐装填火药,通过引线点然后,由士兵或者投石机抛向敌军,通过火药爆炸的威力,以及飞溅的盛装物碎片,从而杀伤敌军和破坏敌军建筑。在《金史》中,描述震天雷的威力“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当然,这种描写自然也有夸张之处。但是毫无疑问,震天雷的爆炸威力,还是足以贯穿铠甲,从而杀伤敌军。

▲日本《蒙古袭来绘卷》中的震天雷

不过如果是金元时期的震天雷,是否能够达成剧中的效果呢?从剧中火药的量来看,对建筑造成一定破坏,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就像前文所说,铁火炮或者说震天雷,它们的威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赖于盛装火药的容器,在爆炸时爆裂飞溅,从而对敌人进行杀伤。然而在剧中的张小敬和崔器,不仅经受了足以将人吹倒的冲击波,而且张小敬在后来遭遇马车爆炸时,更是距离极近。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张小敬和崔器,没有因为冲击波而造成内脏受损的重伤,而且张小敬更是在无甲情况下,经历了爆炸,却没有被飞溅的木片或石块击杀。

▲在极近距离遭遇爆炸,不仅没有出现严重的内脏震裂,甚至没有被溅起的木石波及,只能说张小敬和周围的人,简直都犹如天(导演)祐。

总的来说,《长安十二时辰》的伏火雷,已经违背了时代背景。而且其威力的奇怪表现,也说明了导演对于火药武器各个方面的认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