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两千年前的长安与罗马谁是全球第一都市?

双城记:两千年前的长安与罗马

2000年前,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各被一个宏伟的帝国所控制——大汉和罗马。长安和罗马是两个帝国权力之巅的城市。这两个城市,一个追求着“重威”,城市的规模和规格在当时都是最高的;另一个则追求着“永恒”,而它也做到了永恒。世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像罗马一样,2700多年来一直存在同一个地方。

长安与罗马的城起

刘邦称帝以后,最初以洛阳为都。他的股肱之臣们多来自关东,也属意于将这里定为新帝国的都城。

公元前202年,一位叫娄敬的齐人向皇帝建议迁都关中。他认为,假若此时是承平之世,洛阳自然更适合做都城。然而,现实情况是帝国刚刚建立,秦末遗留的乱局尚未平息,因此,帝国政权所面临的最关键和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权力中心的安全。关中无疑是最佳之选。

起初,刘邦对娄敬的建议不以为然,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却对娄敬之说深表赞同,他认为,洛阳虽有军事之利,但地方狭小,土地相对瘠薄,又有诸敌环伺。反观关中之地,易守难攻,具有天然的军事优势。何况关中经过秦人的经营,交通、水利无不便捷,又有富饶的巴蜀平原作为后援。假若定都于此,局势安定时,漕运畅通,天下粮草皆可西给京师;一旦诸侯叛乱,则顺流而下,也可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供应。

于是,刘邦将政治中枢定在丁关中,选址选在秦都咸阳的渭南之地,取名长安。

相对于汉王朝再三推敲的定都过程来说,罗马帝国的都城对于统治者们来说完全无须考虑,自然是罗马。其时,罗马城已有700多年历史。沿用一座已经使用了700多年的城市作为首都,理所当然。这座城直到今天仍然是意大利的首都。

按照神话传说,罗慕路斯(罗马神话人物)通过鸟占术赢得了建城权。鸟占术是一种通过观察天空中飞鸟的轨迹、数量等现象来进行占卜的神秘巫术,选定的帕拉蒂诺山顶平地被认为和神达成了契约,从天空到地面以及地下的整个空间,都受到神的庇佑。

在神话中,罗马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至今,在每年的这一天,罗马都会举行纪念仪式,演员们装扮成古罗马人进行建城游行,2000多年来,仪式一直是在城中心区的罗马广场旁举行的,现实和历史就这样在时光的两头对接。

最早的罗马城于公元前7世纪晚期渐渐成型。公元前6世纪,围合这座“罗马方城”的城墙竣工。

城墙的不同功用

对于长安人来说,城内和城外的界限是非常明显的,深阔的壕沟、高厚的城墙,这些都是城之所以为城的最重要标志。

长安的城墙除了被作为行政界限并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以外,还具有标志它在帝国城市体系中占据至高地位的礼制含义,彰显着天子都城的规格和气派。

城内土地皆为黑壤,城墙是用黄土夯筑,坚固程度可与砖墙相比。墙面上涂一层掺和麦秸的草泥,外面再涂一层坚硬的朱红色细沙泥,号称“赤如火,竖如石”。城墙外环绕壕沟,宽8米、深3米,从城内延伸出来的八条大街跨过壕沟之处皆架有石桥。

长安城一共有12座城门,东南西北每面各三门。城门内侧紧靠城墙处是城门候和城门屯兵的住所,负责城门的开关和安全。这些城门都掩映在扶疏林木间,气势恢宏,可容12辆车并行,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秩序井然。

而早期罗马帝国的都城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虽然也有城墙,却是一道已经沿用了400年的旧墙,如果从它最早的建造时间算起,它比帝国大了整整600岁。在这数百年的时光中,罗马的各种建筑早已漫出了城墙之外,城墙也因此失去了防御功能。在帝国公民的心中,它是历史的纪念物,是神圣边界的标志,唯独不是城内和城外的区分。

然而,3世纪的罗马帝国风雨飘摇,蛮族屡屡进犯,罗马不再是不设防的城市。公元271年开始,奥勒良皇帝下令修建一道新城墙。城墙全长18.837里,走向全面考虑了地形、战略和经济因素,由于要在短期内迅速组织起一道有效防线,因而并入了许多建筑,连接了几座山丘,并避免将大型建筑留在城外。

罗马城墙由混凝土修建,用旧砖砌面,厚约3.5米,高约6米,军事防御性大大加强,内侧有哨兵通道,每100步(约29.6米)设一座配备弩炮室的正方形塔楼。为了解决卫兵们的生理需求,城墙上还设有公共厕所。

八街九陌与“条条大路通罗马”

长安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水陆干道由此向外辐射,保证统治机构运转和都城物资供应的顺畅,城内的道路号称“八街九陌”。

八条城门大街规整端直,各由两条排水沟分为并行的三股道。两侧各宽12米,供一般吏民行走;中股道宽20米,是天子专用的驰道,即便是储君,无令也不得擅自行走驰道。若擅入驰道,会被没收车马并免爵,即使得到允许行走驰道,也只能靠边走,不得进入中间的三丈。

城墙内侧还有环城道路,称为“环涂”。连接里与里之间的公用道路称为“巷”,各闾里内的小路亦称为“巷”,此外还有沿着溪水、沿着树木的巷,称为“谷巷”“树巷”。这些路都是不能侵占的,否则会被罚金二两。

在罗马城,“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哲理,而是现实。

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奥古斯都在罗马城中心设置黄金里程碑,作为亚平宁半岛上所有重要道路的起点,这根覆盖镀金青铜的大理石圆柱上铭刻了它们的里程。长且直的军事、政治和商业要道被称为“大道”,修建时间大多可追溯至前帝国时代。它们通往亚平宁半岛的各个重要城市。

罗马城内道路纵横,路旁设有里程石,尽管它们中最宽敞的大道也远逊长安城的大街,但是这些用石块、砾石、石板层层铺就的考究道路,可使行人免遭尘土、泥泞之苦。

罗马城的路上常常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富人们的抬轿工们野蛮地穿过人群。由于都城白天禁止大部分的车辆通行,所以,很多重物只能靠奴隶们搬运,路上常常能看到肩扛或头顶着大包袱的奴隶们。不仅如此,道路交通还被商店摆在外面的货物和手工业者们在街上摆设的摊位弄得更加拥挤。

谁在保卫这两座都城

长安是一座封闭式管理的城,城门、邑门、里门都定时开闭,有严格的宵禁,甚至官府的捕吏都不能在夜间进入民宅抓人。

公元2年,长安和附近8个陵县的总人口有100多万。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超级大都市。城内人口以户为基本单位造册,登记内容有姓名、性别、年龄、籍贯、爵位,可能还有健康状况,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户曹掾史专门管理户籍和市籍,脱籍属非法;户籍内容有变更时须及时上报,办理相关户籍移交手续后才可以合理迁徙。这种户籍制度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墓葬中死者还随身带着地上官吏向地下官吏移交户籍、财物簿籍的文书。

长安的治安具体由京兆尹和长安令负责。京城的父母官职位虽高,却是个烫手山芋,长则不过两三年,短则数月到一年,就因各种事故被罢免。京师的安全由中尉(后更名执金吾)负责,可能同时兼管消防安全。城门有屯兵,陵邑门有戌卫,里门有游徼(类似于巡警)。

京师的主要武装力量包括南军、北军和八校尉。国家武备收藏在武库内,由皇帝直接掌控,分为东院和西院,按类别储存用于平定内乱和武装边兵的兵器。

与长安相比,在罗马并无宵禁。尼禄皇帝喜欢在天黑时装成平民钻进酒肆或在街上闲逛。帝国管理层最大的特色是数量众多的皇帝官僚,他们被视为皇帝个人的雇员,服务于皇帝。他们掌管着庞大帝国的各种具体事务,从城市的行政、粮务、治安长官,到道路、建筑、水渠和河道的主管。

由于罗马城有一道“神圣边界”,军队进入时需要解除武装,因此,在共和国时期,罗马城内从未有军队的固定驻地,实际上也一直排斥在城内有武装军队。直到奥古斯都时期,才首次在罗马配置常设军队。帝国都城的主要武装力量有禁军、城市步兵、精锐骑兵等。

长安城的行政机构集中、等级严明、重军守卫,采取半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极大地保证了权力的安全、管理的高效、政令的畅通。罗马城的行政机构分散、阶层嵌错、军力分散,采取开放式管理,虽然权力受到制约,却造成权力安全无法保障、行政效率低下,通过威权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管理松散,政局常常内外交困、动荡不安。

(石科伟荐自《看历史》)

责编:我不是雨果

作者:周繁文

来源:《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