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垃圾换礼品”能破解景区保洁难题吗?

游客随手乱扔垃圾,是一个令许多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头疼的难题。近来,江西萍乡武功山景区开设“绿色环保银行”的探索,使这一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其主要做法是“以垃圾换礼品”。自“绿色环保银行”开办以来,游客纷纷自带垃圾下山,景区每日清运下山的垃圾量大大减少。

“绿色环保银行”依托物质奖励机制,将垃圾的“末端清扫”变为“源头减量”,将“景区包揽”变为“人人参与”。思路一变天地新。游客到景区游玩能将垃圾换成纪念品,减少了旅游支出;垃圾减少了,保洁员的工作强度随之减轻;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减少了,景区环境得到改善,景区品质和美誉度随之提升。这种花钱不多却成效显著的景区管理举措,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方共治、多方共赢的好办法,值得在其他景区管理乃至城市管理中借鉴、推广。

景区垃圾置保洁员于险境

景区的垃圾犹如美人脸上的污垢,如不及时清理,必然影响景区的形象、声誉和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少景区的地形地貌复杂险峻,这些垃圾清理起来不仅费时、费力、费财,而且常常置保洁员于险境。一些旅游景区的保洁员,甚至要腰系绳索,背着垃圾篓,在地势险要的悬崖峭壁上艰难地捡拾垃圾。

对此,多年来,许多景区想了多种办法,如树立警示标语标牌、增设垃圾箱、增加保洁频次,甚至加重处罚等,但效果总是不彰。甚至垃圾桶内明明是空的,桶外却垃圾满地。更有甚者,当清洁工规劝这些人不要乱扔垃圾时,有人竟然振振有词:“我不扔垃圾,你还不得下岗啦!”

通过治标 促进治本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乱扔垃圾的症结在于文明素养普遍偏低。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是循着提高人的文明素养这一治本思路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但在社会治理中,能治本,固然好。但单一的治本药方疗效不佳时,就必须探索其他路子。治标从来不排斥治本,治标往往能有效地促进治本。事实上,武功山景区开办“绿色环保银行”,除了改善景区环境卫生面貌外,还有其他“隐性”改善,如游客的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意识提升、社会公德意识提升等。

也就是说,游客到武功山景区旅游,无意之中参加了一次环保公益活动,无形之中受到了一次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甚至有可能在离开景区之后改变了乱扔垃圾的习惯。可见,武功山景区开办“绿色环保银行”的探索,蕴含着以治标促治本的道理。

花小钱,办大事,解难题

“文明旅游,从我做起。”“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这些口号,无疑都是正确而响亮的。但现实中,单一的道德教化往往容易流于苍白。让游客将垃圾带到“绿色环保银行”兑换礼品,是用物质奖励让游客参与垃圾清理的成功尝试。可谓花小钱,办大事,解难题。此举让游客实实在在感知到,不乱扔垃圾的文明行为是有利益回报的。这种回报既有个人物质利益的回报,也有景区环境之美这种公共利益的回报。人人参与,久久为功,景区就会变得更清洁更美丽,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从而形成景区发展的良性循环。

武功山景区开设“绿色环保银行”是景区管理模式的成功创新。这种创新还可以在我们的社会治理中,尤其是城市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推广。如果城市的垃圾分类回收也借鉴此种模式,或许会有不错的效果。

◎贺震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如需要转载,请注明转自《环境与生活》杂志)

责编:郑挺颖

网编: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