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都是哥伦布的错?

距今近400年前,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明朝灭亡了。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众多历史学家将原因归结于政治腐败、吏治黑暗、军事失利等。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明朝灭亡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极冷的自然环境,即小冰河期。

而造成明末小冰河期的原因很可能与哥伦布有关。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导致传染病在美洲大陆肆虐和美洲人口急剧下降,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由此,全球平均温度也降低了,其结果就是15世纪开始的小冰期。这个小冰期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大饥荒,李自成等人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揭竿而起,然后明朝就亡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哥伦布引发的这场蝴蝶效应。

人口下降引发的次生演替

1.5万年至2万年前,东亚和北欧亚人(印第安人的祖先)最早到达了北美,除了狩猎外,他们也逐渐开始发展农业和城镇,很多大型、复杂的文明出现在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进一步增加了人口密度。据推测,在1492年前,即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这里生活着约6千万人。

历史学家及考古学家们通过史料和实地考察、航空摄影和遥感技术等方法发现,哥伦布到达前,美洲土地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加勒比海的大多数岛屿上,人们在山坡上以类似梯田的方式种植着甘薯、木薯和玉米等作物;居住在今墨西哥地区的人们利用结构精细的灌溉系统种植各类果蔬作物,同时玛雅人采用刀耕火种(播种前伐去林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的农业方式。中美洲和亚马逊地区也有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当时,整个美洲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04公顷。

然而这样和谐的农耕生活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欧洲人到达美洲后的几十年里,土著人口出现大幅下降。导致人口下降的原因除了战争与屠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病原体。原住民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它们主要来自于欧洲的驯养家畜,因此原住民对于天花、麻疹、黑死病、疟疾、白喉等毫无抵抗力。据估计,17世纪末,大约90%以上的原住民死于非命。

人口的大量减少导致农业活动减少,大量的耕地无人使用,因此,在荒废的土地上,一些植物渐渐长成草原至成为一整片森林。随着时间的推移,近5600万公顷的荒废土地上的生物量逐渐地增加,植株吸收了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些植物还有与根系共生的真菌,这些真菌会将来自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的碳直接转运到土壤中封存起来,增加了土壤的碳储量。

二氧化碳下降触发小冰河期

据推测,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期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下降了百万分之7至百万分之10,这相当于陆地表面的碳储量增加了14.8至21.2亿吨。由于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阻止和减少地表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的作用,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保温作用就会减弱,造成气候变冷。故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带来气候的变化,造成了当时的世界各个地区都动荡不安。

在小冰河期,全球的平均气温都降低了,夏天会变得更加干旱,冬天则奇寒无比,据说那个时候,就连海南岛都曾出现过三天的大雪。明末清初的《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文献中也提到了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区狂降暴雪的现象。而气温下降带来的干旱,造成了粮食减产,长期饥荒造成了明朝战乱扩大,并最终走向灭亡。实际上,清朝初期仍处在小冰河期中,不过18世纪,地球渐渐回暖,小冰河期渐渐结束,才有了后来康乾盛世的基础。

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贯穿了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大饥荒引发各国对于资源的争夺,欧洲也战火不断,于1618年至1648年爆发了三十年战争(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混战)。荷兰通过三十年战争彻底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垄断了东南亚的黄金水道,成为了西方列强竞相学习的榜样。欧洲国家不再依附于农业,而是通过海外扩张和商业贸易解决问题。在这期间,由于大饥荒,传统的农耕模式无法养活足够多的人口,英国新的资本集中式生产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小冰河期饥荒为欧洲带去了战争、大规模人口死亡,但也引发了欧洲古典时期向近代的变革,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扩张的动力。

谁知道这一切都来源于那个叫做哥伦布的意大利人呢!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各国开始经济竞赛,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的探险计划,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当我们回溯历史,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环环相扣的。

正如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翅膀会在两周后引发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一样,今天你所做的事情也许会对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