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的巴巴里海盗王“海雷丁”,真有其人吗?

16世纪对地中海而言并非什么好时光,可算是不幸的开端。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如日天,占领有东地中海大部分的沿海线。为了打击欧洲诸国,他们鼓励北非地区的属民落海为寇,抢掠地中海北边的基督徒城镇。

从此几百年间,地中海成为海盗横行的乐园,数以十万计的欧洲人被掠走当奴隶。这些恶名昭彰的海盗日后被称为“巴巴里海盗”(Barbary pirates),当中更有一名为举世闻名的海盗王“红胡子巴巴罗萨”。

16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苏莱曼苏丹的带领下接连攻下了贝尔格莱德(Belgrade)和布达佩斯(Budapest),占领了匈牙利大部分的地区;而在南边,土耳其又拿下了埃及和北非沿岸。然而维也纳却将势如破竹的奥斯曼人挡了下来。

在陆路与基督徒拉锯的奥斯曼人于是同时拉开地中海上的海路战线,企图多方围攻基督教世界。当时南欧却仍有威尼斯与热那亚两大海上强国,为了牵制它们,奥斯曼人在正规海军以外还开始组织和鼓励北非海岸(阿尔及尔、突尼斯)的属民对基督教城镇抢掠。

海盗的历史悠久,曾是北非居民“老本行”

地中海海盗事实上已有很久的历史。古希腊时代已有文字记载东地中海海盗,东罗马帝国势力衰退后,北非伊斯兰教徒便开始从事海盗(也包括部分基督徒)。故此,在16世纪前海盗已是北非居民的“老本行”。

在1518年,阿尔及尔地区被西班牙人(此时尚是基督教双王时代,“西班牙”只是方便的称呼)攻击,他们转向奥斯曼求援。奥斯曼人视此为良机,遂帮忙赶走了西班牙人并培植当地的海盗。

在奥斯曼人的支持下,北非海盗更为猖獗,对基督教世界造成极大伤害。从1580至1680年一个世纪之间,估计有85万欧洲人被海盗虏走并卖为奴隶、125万人成为海盗刀下亡魂。欧洲人渐渐称这些北非海盗为“巴巴里海盗”(Barbary private),而其根据地为“巴巴里海岸”(Barbary coast)。

一直到1815年,欧洲人还在北非发现被巴巴里海盗虏走的欧洲奴隶。

海盗王“海雷丁”真有其人

“海雷丁”对于不少航海游戏玩家并不陌生,而历史上亦真有其人(1478至1546年)。他生于列斯博岛(Lesbos,今希腊),父亲为归化的穆斯林,母亲为当地的东正教妇女,其原名“Khizr”。

他与兄长早年已为海盗,活跃于东地中海,后来转到北非海岸。1518年,其兄在西班牙攻击下战死,海雷丁于是引入了奥斯曼人,并成为他们重要的代理人。他最高当上了奥斯曼在阿尔及尔最高长官“帕夏”(Pasha)。

海雷丁(Hayreddin)在阿拉伯语中解“善”,并非他的本名,是苏莱曼大帝赐予他的名字。至于巴巴罗萨是欧洲人给予他的浑名。“Barbarossa”在意大利即“红胡子”,不过他本人并没有红胡子。

在海雷丁的带领下,巴巴里海盗与西班牙(包括拿坡里王国)、威尼斯、热那亚诸个基督教势力恶斗,并与法国结盟并介入欧洲的战争,可谓海盗的全盛期。在经历过一生的海盗生活后,他1545年退休后在伊斯坦布休养,一年后遥望大海静静死去。

此后,1571年的勒班陀(Lepanto)海战中奥斯曼海军大败。此战虽未至于对奥斯曼海军造成致命打击,不过明显令其活动范围收缩。

北非海盗更在1659年发动兵变成功使奥斯曼的帕夏成为傀儡,转为一个实际的海盗自治体。不过由于欧洲人在地中海的势力日强,17世纪后巴巴里海盗开始没落,只能攻击弱小的商队。在1830年,法国征服并殖民阿尔及尔后,活跃于地中海数百年的巴巴里海盗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