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有不想吃亏心理?

人类的心理存在着一种认知偏差,称为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意指即使改变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我们也会因为害怕改变带来的损失风险,倾向维持现状。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不想遭受损失,只要有一丝损失的可能,就会想维持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与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曾从“现状偏差”的心理学观点与经济学研究,以兹证明,人在下决定或做出选择时,真的不是理性的。这项研究在200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另一名行为经济学家理察.H.塞勒(Richard H. Thaler),也因相关研究在2017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个名词叫做“同侪(chai)压力”。

同侪压力指的是在一个团体中,少数者默默被迫接受多数者意见的情形。套用前几年的日本流行语,就是来自“察言观色”的无形压力。

正当舆论批评某位政治人物或艺人时,其他人就很难挺身而出为对方说话。

就像足球的国家代表队上场比赛时,日本球迷也很难说出“日本队输了也没关系”这种话。总之,日本社会的特性就是不容许提出个人意见。

当周遭弥漫着一股无形压力,所有人都表达同意时,身为孤鸟的少数人确实很难说出反对意见,这就是同侪压力。

此外,波兰出身的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Eliot Asch)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证实人类有一种天性,即使没人施加压力,也会忍不住与他人同调。

阿希最为人所知的心理实验,就是1955年的“从众实验”。

首先,实验小组让8名受试者待在同一间实验室中,其中有7名受试者是暗桩,真正的受试者只有1人。

实验小组先拿出2张图给受试者看,其中一张画着1条线,另一张画着3条长度各异的线。

接着小组成员问受试者,这3条线之中,哪条线的长度与第一张图的线一样长?这3条线的长度差异很明显,因此是任何人都能轻松答对的问题。

实验结果发现,当7名暗桩全都答出正确答案时,受试者可以自信满满地说出正确答案;当7名暗桩全都选择错误的解答时,受试者也会受到影响,容易选择错误的答案。

实验结果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说出的答案会与暗桩相同。

尽管当事者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解答,却因为其他人全部指鹿为马,最后反而答错。这就是人类的习性,人类就是一种容易被别人影响的动物。

即使明知这样做是错的,若别人劝说,自己可能也觉得无妨了。

该做的事,要尽早去做:重视自己的步调

想做到“不受他人影响,维持自己的人生步调”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每个人该做的事都不同。上班族要做好公司指派的工作,考生要好好准备考试,家庭主妇则要操持家务、养儿育女。

明白自己该做的事,并好好去做。这是最能按照自我步调的生活方式。若你现在没有非做不可的要事,不妨好好休息或从事兴趣。想按自己步调生活,重点在于找出自己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绝对不能受到他人言行左右。

“看大家都很享受户外活动,我是否也要到外面走走?”

“身为家庭主妇好像太落伍了?”

如果像这样看到别人的生活就感到羡慕、举棋不定,当然会失去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我们找到自己该做的事之后,接下来就要放手去做。神奇的是,无论任何事,只要按照自己的步调去做,就能让心情放松。

不管是工作或个人嗜好,只要我们抱持平常心持续去做,一定可以逐渐做出成果。即使是一开始觉得遥不可及的远大目标,也能一步一脚印地慢慢接近。

付诸行动能让我们专注在眼前事物上,无须花费心力思考其他无谓的事情。

当一个人愈快去做“该做的事”,精神上就会愈放松,即使中途出现停滞期也不会感到焦虑。

相较之下,太晚去做原本该做的事,才会让我们感到紧张,因为要花太多思绪厘清前后顺序。不仅如此,实际执行后可能还会担心“别人迎头赶上”,或一心想着“自己一定要赢”,搞得自己更加心烦意乱。这就是我们会感到压力的原因。

当你愈早按照自我步调做事,就能愈早做完该做的事。如果接下来还有其他想做的事,就能更早投入梦想。不断持续这个模式,就能扩展自己的能力与成就。举例来说,能在工作上保持自我步调的人,自然能如期完成工作,下班后就可以尽情从事个人有兴趣的领域或参加读书会。

这类型的人在职场上通常沉默寡言,行事低调。他们平时认真工作,但对于私生活的经营一点都不马虎。只要稍微与他交谈,就会发现对方拥有深度的涵养。

总之,能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尽早投入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于公于私的生活都过得十分充实。